朱自清资料(朱自清轶事)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华子,名石丘,后改名子清。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父定居扬州。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斗士。
名字的由来
【资料图】
朱自清在1917年报考北京大学时改名,并赠书《楚辞补居》“清正自洁更好”,意思是清正自洁。朱自清选择“子清”作为自己的名字,意在鼓励自己在困境中不要灰心,不要与人勾结,保持自己的清白。同时,他还取了“沛县”二字。“附弦”出自韩非子《东安性慢,故附弦以急》,指弓弦常绷,性慢者附弦以警己。
让我想想,一个是华子,另一个是秋实。你知道朱自清这个词和数字联系起来就能说得通。它叫什么?叫春华秋实,年年好。为什么要附上字符串这个词?给大家补充一个文学常识,朱自清年轻的时候,脾气怎么样?很慢,很慢。你当然说:“老师,你怎么看这个?”从名字就能看出他是个慢性子。以前“是什么字”很讲究。什么是字符串?弦是弓弦,或指细绳。使用这种弓弦和细绳的关键是你必须拉紧弓弦和细绳。那么如果你的脾气比较慢,比如每天都像我一样,那就是你的脾气太慢了。我爸妈总说我“别这么大惊小怪”,我以后给你一句话。它将被称为什么?叫沛县。那是什么意思?慢,希望你能快点,像弦或者弓弦,叫弦。
我宁愿饿死也不接受美国的救济粮。
朱自清,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48年初,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最后阶段,6月,北平学生发起了反对美国支持日本军国主义的运动。当时,朱自清身患重病,无钱治疗,但他毫不犹豫地写道,“为了显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正直,我们断然拒绝美国一切收买灵魂的施舍,无论是购买的还是给予的”。在声明上签上他的名字。8月初,朱自清病情加重,住院治疗无效。他于12日去世。那时他才50岁。朱自清在弥留之际,用微弱的声音恳切地告诉家人,“有一点要记住,是我签署了拒绝美国面粉的文件。我们家以后再也不买国民党的美国面粉了!”
吴晗在1960年写了朱自清领不到美国“救济粮”的事,说:“这时他的胃病已经很严重了,只能吃一点食物,多了就吐。瘦脸,声音低沉。他有大大小小七个孩子,生活比谁都艰难。但他看了稿子,毫不犹豫地签了字。”朱自清夫人也写道:“我们家人口多,特别困难。为了生计,佩贤(朱自清字佩贤)不得不大病一场,拼命多写文章,常常写到深夜,甚至到天明。那时候一家人一天吃两顿粗粮。有时,为了照顾他的胃病,他做了一些面粉和米饭给他。他从来不一个人吃饭,总是和孩子们一起分享。”当吴晗要求朱签字时,“他的病情已经很严重了,而且吐得很厉害——医生说要尽快做手术。”同一天,朱自清的日记中写道:“这件事一个月要花六百万法郎,对他的家庭影响很大,但余还是决定签字。因为余等人反美,支持日本,就应该直接从自己做起。虽然这只是精神上的抗议,但他们绝不应该逃避个人责任。”由此可见,吴晗“毫不犹豫,马上签了名”的说法显然言过其实。朱自清至少决定咬牙,以身作则的想法让他决定牺牲家人的生活必需品。
请写信帮助我的父亲(卢秀贤)
路桥事件后,朱自清先生转战大后方。他写信给当时在上海教书的李健吾,请他帮助住在附近扬州的老父亲。李健吾自然不会让老师失望。那么,朱自清先生为什么有如此信任他人的底气呢?原来两人早已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1925年暑假后,朱自清先生来到清华大学,任中国文学系教授。李健吾刚从北师大附中毕业,考取了清华大学中文系。第一节课,朱自清老师点名。到了李健吾那里,问道:“李健吾,这个名字好奇怪。是不是那个经常在报纸上写文章的李健吾?”李健吾答道:“我不敢骗老师。是我。”事实上,当他在师大附中读书时,李健吾和简组织了一个消防俱乐部,从事新文学活动。“那我就认识你了!”朱先生高兴地说。课后,朱自清老师劝李健吾,“你要学创作。学中文不合适。你最好转到外语系。”当时中文系只看古籍,所以朱自清先生这么说。李健吾听了朱自清先生的话,第二年去了外语系。虽然师生不在同一个系,但李健吾写作品,都是先呈现给朱老师,他也一直把朱自清老师当导师。朱自清老师每次也帮李建武认真定稿。经过多年的交往,他们之间真挚的师生感情是有终身保障的。
朱自清的教学生涯
朱自清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时,热心鼓励学生,但不轻易表扬。他经常和学生争论一个问题。他曾对学生调侃说:“你说服不了我,我也说服不了你。连我老婆也说不准,虽然民主精神在于说服。”
朱自清对教学很认真。他对学生作业的格式有具体规定:作业第一页要空,一个学期的作文题目要依次写下来,注明起止页,便于查阅。朱自清治学很认真,从来不为别人补课。1934年,应郑振铎之邀,一天晚上赶写了一篇《论现实主义与如画》。这个材料是根据裴文的诗集《房子》改编的。由于没时间查原著,就在文章后面写了“抄佩文诗家”。
朱自清写字时喜欢用笔尖沾纸,但速度不快。他写下来之前往往要深思熟虑,写下来之后就不需要再多删减了,也就是成了杰作。在清华,他一天只能写500字;一天,李长治写了一篇15000字的论文,外加两篇短文。朱自清、浦江青等。每周三下午2:00-5:00在清华校区中文系会议室开会,对历代诗词和历代诗词的续篇进行剪贴,设置总论和杂类,均按罗马字母顺序排列。半年后,他们将完成《大系诗稿》的剪贴。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提到了蝉。有人说知了晚上不叫。在咨询了昆虫学家之后,他说:“我们经常从共同的经历中做出推论。比如有的蝉晚上不叫,推断所有的蝉晚上都不叫。”1921年除夕,叶圣陶和朱自清长谈,点了两支白蜡烛。朱自清写《除夕夜》只有三行字:“除了夜的两支摇曳的白蜡蜡烛,我无助地看着,1921年软软地过去了”。1923年8月,俞平伯写了《船桨灯影下的秦淮河》,同年10月,朱自清也写了同名文章。原来两个人结伴而行,各自写下所见所闻,给后人留下两篇散文和游记,可比较异同。
晚年,朱自清在书柜的玻璃板下压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但是当你看到太阳时,尽管它很辉煌,你为什么要在黄昏时悲伤呢?”
朱自清去世后,许德珩写了一副挽联:“从教三十年,一个人要边教边学,向时代学习,向青年学习,能这样生活,要诚实健康;我活了51年。我越努力,我越挣扎,我斗丑,我斗暴力,我死的时候,我哭。"
真正的父子不是长年累月住在一起的。朱自清的父亲叫朱鸿钧,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他是典型的性情中人。因为尊崇苏东坡,所以取“小坡”二字,以自己为“朱小坡”。此外,他给长子朱取名也取自苏东坡“腹中诗书”之意。
朱小坡在江苏省东海、高邮、扬州、徐州等地做过官,最后在徐州当上了徐州雀云主任(即“烟酒专卖局长”),这是一份主管盐、烟、酒的肥差。
由于天资聪颖,家财万贯,事业蒸蒸日上,朱小坡一度颇为得意。他的一个表现就是特别爱娶妾,拿到烟酒专卖局长后更是变本加厉。没想到最后女人互相嫉妒,他成了虞姬反腐的笑话。
从那以后,朱小坡再也没有恢复过来,因为一个女人丢了工作。
朱家是书香门第,朱自清是家中长子,父亲是传统的封建家长,曾经为儿子付出了很多。
当他为自己的人生感到骄傲的时候,他已经霸道地为儿子安排好了一切。朱自清很小的时候,科举刚刚废除,新学开始兴盛。他的父亲担心新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效果不尽如人意,于是把他送到家乡学习诗歌和古文。
1912年,朱自清14岁那年,朱小坡霸道地将扬州名医的独生女儿子吴仲谦许配给他。
钟谦和朱自清
朱自清18岁中学毕业,刚考上北大预科,就和吴仲谦结婚了。婚礼既隆重又体面。事实上,朱家的经济状况已经不如以前了。为了举办这场婚礼,父亲尽了最大努力。
1916年夏,朱自清刚刚考入北大预备学校,次年,父亲“失业”。这么大的一个家庭突然失去了经济来源,不得不靠负债维持生活,生活变得艰难起来。为了让儿子安心学习,朱小坡让家人瞒着儿子。但朱自清在暑假回家的时候还是察觉到了。为了减轻家里负担,他报考了北大,提前学了哲学。
1920年,朱自清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提前从北京大学毕业。在浙江第一师范大学任教一段时间后,他立即回到母校扬州八中。
1921年秋,朱自清在扬州八中。
然而,朱自清在扬州八中担任教务主任期间,他的父亲竟然做了一件极其荒唐的事情。他凭借和校长的私交,不打招呼就直接拿了朱自清当月的工资。这件事成了父子矛盾的导火索。
朱小坡失意后,确实有些破事。他一直觉得老子为儿子付出了那么多,花儿子的钱天经地义。作为一个封建专制的领袖,他本能地觉得,自己在朱家所决定的事情,当然不需要和别人商量。
在北大接受过年轻人新思想的朱自清,对父亲的行为极为失望。后来,他愤然离开扬州,去宁波、温州教书。三个月后,他带着妻儿离开,完全脱离了父母的控制。
父子从未和好。
2)妻子与父亲意见不合,使父子关系恶化。
1916年,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预备学校。寒假开始前,父亲给他写信,催他早点回家结婚。
那年冬天,朱自清回家,办了一场像样的婚礼。
朱自清和吴仲谦虽然是包办婚姻,但是吴仲谦是个古板的女人但是性格很优秀,所以婚后两人的关系其实还是不错的。
本来父亲在阙交通局工作很好,但是朱自清结婚不久,父亲就失业了。一些封建迷信让他觉得这个新媳妇给朱家带来了厄运。
朱自清在北京上学,吴忠谦在家受了委屈,一直喜欢回娘家。朱的父亲写信给朱自清诉苦,朱自清立即写信责备妻子。
3)八年冷战:父子逞强,互不低头。
事实上,朱自清也曾想过主动缓和与父亲的矛盾。
1922年暑假,他带着妻儿回到扬州老家,但父亲的怒火并没有消失。一开始朱自清的家人是不允许进门的。后来经家人劝说,他让步了,但一直没管儿子。朱自清在家觉得无聊,只呆了几天就走了。
第二年暑假他又回家了,但和父亲的关系还是没有改善。
之后的几年,朱自清再也不想回去了。
父子俩互相逞强,变成了陌生人。朱自清后来在《毁灭》一文中称之为“骨肉之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