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奋斗开新局 喜迎工会十八大·推进“产改”进行时】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张玺 通讯员程志会 王骏
不久前,第十六届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活动结果公布,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获评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单位。
【资料图】
2018年以来,国网天津电力着力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构建“产改”工作体系,把技能人才培养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建立健全培养机制、构建创新技能导向激励机制、激发职工成长动力等打造技能人才高地,推动1.6万名产业工人由“个体先进”迈向“群体先进”。
激发职工创新活力
今年6月,国网天津滨海公司张黎明创新工作室最新创新成果“移动共享充电桩”在社区正式“上岗”,通过将充电桩由固定式改为移动式,扩大覆盖范围、减少占地面积,有效解决老旧小区充电难问题。
该成果来源于国网天津电力首批职工创新补助项目。得益于公司出台的《职工技术创新补助资金管理办法》,一线职工的优秀创意能够快速转化为实际成果。
近年来,国网天津电力把职工技术创新作为推进“产改”工作的重要抓手,发布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和强化创新工作举措,出台《鼓励职工技术创新“十项举措”》,累计建成63个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常态活跃职工创客超2000人,形成了“人人崇尚创新、人人希望创新、人人皆可创新”的局面。
国网天津电力依托下属科研单位人才聚集优势建成省级职工创新基地,与基层63个创新工作室形成辐射联动,常态化组织开展跨单位、跨专业的创新研发、技术研讨、成果试制等活动。
该公司还利用省管产业单位技术制造资源建成创新孵化基地,将公司内部职工创新需求与外部市场化有效链接,每年承接产品设计、成果加工等各类孵化任务上百项。
其中,以张黎明牵头研发的人工智能配电网带电作业机器人为代表,已迭代升级至第4代,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累计在全国21个省份推广。
自2018年以来,国网天津电力共有81项创新成果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创新奖项,105项成果获得省部级及以上职工创新奖项。在创新的引领带动下,107人次获评省部级及以上人才称号,真正实现从“个体先进”向“群体先进”的拓展升级。
实施多维激励政策
今年1月,天津送变电工程公司项目安全现场管控专责郑歆被评为国家电网公司首席专家,薪酬待遇有了大幅提升。这得益于国网天津电力实施的多维激励政策。
国网天津电力构建了技能骨干、优秀专家、高级专家、首席专家四级成长通道。各级专家选聘重点向技能人员倾斜,首批高级专家中生产技能类专家占比超过50%。同时,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专家履职评价机制,将各级专家人才待遇与贡献紧密挂钩。
对在聘期内取得突出成果的高级专家,给予成长性激励,鼓励引导创新型、技能型人才快速成长。“成长性激励措施为专家人才和技能骨干注入了活力,大家干事创业的积极性非常高。”郑歆告诉记者。
针对扎根一线的技能人才,国网天津电力推行团队绩效工资包干制,灵活运用工作积分制为主,抢单制、业绩提成制等为辅的职工多元量化考评,突出多劳多得激励导向,让一流人才享受一流待遇。
国网天津电力还在天津经研院试点建立多维量化绩点考核法,为每位职工建立个人绩点台账,每完成一项传统工作任务获取相应绩点。同时,组建柔性团队开展攻关,由团队负责人按照成员贡献度自主分配绩点。“我们按照绩点高低排名确定绩效等级,同岗级职工绩效工资倍比达1.5倍,整体工作效率提高20%,职工主动承接重难点工作的积极性普遍提高。”天津经研院负责人说。
实施多维激励政策以来,国网天津电力一线优秀技能人才的年收入大幅提高,实现了“干好干坏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
“训”“练”结合激发潜能
近日,国网天津电力首个“双碳”人才培养项目——“双碳特训营”收官。该特训营聚焦天津“双碳”示范工程创新技术,培养了45名“双碳”专业技能骨干。
推进“产改”工作以来,国网天津电力实施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坚持“训”“练”结合,成立技能人才评价委员会,建立“理论讲解+案例剖析+现场问答+随堂考试”四位一体授课模式,培育了一大批技艺精湛、执着专注的“黎明式”人才。2018年以来,先后有58名职工荣获省部级及以上劳动模范和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
国网天津电力建成华北地区涵盖业务最全的电缆实训基地、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应急抢修实训基地,打造国网系统首个数字技术实训平台、国内首家“产学研”全业态创新研发实训基地,为技能人才提供“练兵场”。
依托津碳“3060”电力行动等重大项目,开展劳动竞赛活动,通过竞赛检验培训效果,实现技术攻关。2018年启动实施的“1001工程”“黎明杯”劳动竞赛活动被列入全国引领性劳动和技能竞赛项目。
“在浓厚的竞赛比拼氛围下,我们团队研发出国内首个变压器智能内检‘机器鱼’,使存在异常的220千伏油浸式变压器检修工期从10天缩短至1天。”国网天津电科院设备状态评价中心变压器专业负责人魏菊芳深有感触地说。
历经多年实战与实训双练兵模式的磨砺,如今的国网天津电力人才当量密度提升2.72%、高技能人才比例提升6.93%,人才素质和高端人才数量均大幅提升。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