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近年来,“沉浸式”成为文旅消费热点,几乎覆盖吃住行游购娱所有领域,内核元素越来越丰富。景区、博物馆、游乐园等运用全息投影、增强现实、智能交互等技术,打造身临其境的场景,将观光“打卡”变成深度体验;许多演出也构造了虚实结合的情景式场面,邀请观众登台互动,融入剧中世界。沉浸式餐饮、酒店、交通等创造了消费新场景,让消费者体验升级。文化和旅游部此前发布了20个沉浸式文旅新业态示范案例,从夜游锦江、大唐不夜城等景区,到《又见平遥》《知音号》等演出,树立起一批文旅业态创新的标杆。
大受欢迎的背后是消费者对更高水平、更多形式、更加丰富的文旅产品的需求。单一的景区游览、文字讲解、静物展示等旧有业态容易让人产生审美疲劳,在兼具故事性、娱乐性、艺术性的沉浸式项目中,游客从“看画人”变成“画中人”,观众从台下走向舞台中央,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消费者的感官体验和情感共鸣得到充分满足,顺应了眼下消费升级的趋势。
文旅资源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创新,使沉浸式项目具有技术密集、高附加值等特征,促进了文旅产业和消费的双升级。沉浸式项目作为“增量”,是传统文旅产业盘活存量资源、谋求转型升级的良好选择,投入较低、风险较小、回报较快,相对小众的文旅项目可以借此吸引到更多流量,较为成熟的文旅项目也可以提升留客能力、吸引二次消费。新产品的供给、新业态的培育,为行业打开了新的市场空间,形成新的增长点。
逐步成熟的动态捕捉、人工智能等技术能为消费者带来更真实的感官体验,但沉浸式不能停留于技术秀,还要在内容上提升造血能力,促进产品迭代更新,如此才能保证持久活力。
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消费者通过裸眼3D,能看到大运河沿岸17座城市的繁华历史;在大唐不夜城,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都会推出不同主题的活动,消费者每次来都有新体验……沉浸式是输出方式,挖掘的是文化底蕴,沉浸式项目要以文化价值为支撑,呈现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城市文化,再选用相应的表达方式,以人为中心设计产品和服务,才能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但也要看到,并非所有文旅项目都具备“沉浸”的条件,如果因盲目跟风沉浸式而导致景观被破坏、文物被损毁,更是得不偿失。文化和旅游部日前公布第一批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名单,意在鼓励其在规划建设、投资运营、装备技术等方面积极创新,引领沉浸式体验新空间的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旅游总人数达23.84亿人次,同比增长63.9%;全国营业性演出场次19.33万场,同比增长400.86%;观众人数6223.66万人次,同比增长超10倍。文旅消费正在快速增长,演艺市场迅速恢复。
政策和市场都释放出沉浸式文旅项目发展的积极信号,文旅企业应紧跟趋势,打造多样化、高品质的沉浸式产品。随着沉浸式文旅链条不断拓展、业态日趋多元,餐饮、酒店、展览、影视等相关行业不妨联动起来,由单独项目向集群发展,这对于消费者来说是多重体验叠加,对行业企业来说是多方实现共赢,必将激发出文旅消费的更大潜力。
(曾诗阳)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