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新闻网-主流媒体,廊坊城市门户

六盘水:以绿为笔 书写多彩生态答卷

2023-06-20 01:59:06 来源:天眼新闻

时间,是最忠实的记录者,最客观的见证者。  回望“十三五”期间,六盘水市以生态文明建设和污染防治攻坚战为主要抓手,集中力量打好蓝天保卫、碧水保卫、净土保卫、固废治理、乡村环境整治五场标志性战役,自然生态环境质量保持良好,基本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是迄今为止六盘水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最大、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最好的五年。  时间的车轮步入“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六盘水市在生态文明建设新阶段的优势和条件也逐渐凸显。  为此,该市积极制定出台六盘水市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杜绝在生态环境保护中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现象。六盘水市在这些有利契机下,将坚守发展、生态、安全“三条底线”,全力实施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立足在更高的历史起点上继续高质量全面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放眼凉都大地,湿地保护率稳定达60%;森林覆盖率达到62%;2018年3月至2021年12月市中心城区空气环境质量曾经连续1350天保持100%优良率......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再看我们身边:一座座荒山染绿,一条条河流变清;蓝天一年比一年多起来,城乡的公园、绿道持续增加,一个个湿地生机盎然……

玉舍国家森林公园(姚咏 摄)

绿色,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动人色彩。良好生态环境,也成为了六盘水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最好佐证。  这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图景-----  六盘水围绕“两江”上游生态屏障打造,以做大绿色总量为目标,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治理,扎实推进国土绿化行动,高标淮、高质量实施陡坡荒地、城镇周边、道路沿线、河湖沿岸等重点区域绿化、美化,不断提升全市生态环境承载力。

水城河畔樱花盛放(孙大方 摄)

近两年来,六盘水全市累计完成营造林40.19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94.91平方公里,完成石漠化治理面积62.33平方公里,恢复治理历史遗留矿山685.05亩。目前,湿地保有量12.26万亩,湿地保护率稳定达60%。有各类型自然保护地18个。全市森林面积达92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2%。大力实施城市中心城区山体绿化和景观提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1.17%。  这是努力为人民谋福祉的具体体现---  六盘水市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污染防治,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固体废物、乡村环境整治“五场战役”。狠抓中央和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等反馈问题整改,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大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治,以更严格的考核制度压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全市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好转。  同时,建立特殊节日大气污染管控机制,确保中元节、春节等节日不发生污染天气。2018年3月至2021年12月市中心城区空气环境质量曾经连续1350天保持100%优良率,全省唯一。

盘州市大洞竹海(肖本祥 摄)

2022年,中心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99.45%;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和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地表水达到或优于III类水体比例95.45%,县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99.2%;县城以上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8.07%、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5%。  这是对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的不断认识---  六盘水市紧扣“把生态做成产业、把产业做成生态”这条主线,把“绿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经济,在推进城市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该市围绕“凉都三宝”做好山地特色现代农业这篇文章。目前,全市种植刺梨面积117.56万亩,猕猴桃20.08万亩,茶园31.5万亩。同时,坚持和完善能耗“双控”制度,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两高”重点项目联评联审工作方案,大力开展“两高”项目环保专项整治行动,编制《六盘水市碳达峰实施方案》。持续推动煤矿瓦斯和煤矸石资源化利用,煤矿瓦斯利用率达56.5%,煤矸石利用率达85.2%以上。  不仅如此,近两年来,六盘水市年均发展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100万亩以上,带动31.5万农村人口参与发展增收;新增国家4A级景区2家,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1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镇24个,国家级(乙级)民宿1个,省乡村旅游与传统村落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深度融合发展示范点1个。

水城区营盘乡(聂康 摄)

如今,望得见山、看得见水、闻得到花香、听得到鸟叫、记得住乡愁,这些我们对优质生态产品和美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正在通过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举措,一步步变成现实,并进一步转化为支撑六盘水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和资源基础。

亮点

国投盘江:提升碳交易软实力

“只有我们企业本身实现了节能、降耗,通过调整热力系统、完善设施设备,来达到降碳的目标,才能具备进行碳排放权交易的标准。所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对我们来说是鼓励,更是鞭策。”国投盘江发电有限公司销电企业副总经理岑星佑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2017年12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正式启动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工作。根据相关文件要求,国投盘江公司即刻部署碳排放权交易工作,积极开拓市场,结合电力交易市场探索“碳电融合”模式,丰富碳市场客户资源;并持续收集碳市场信息,深化分析研判碳市场发展趋势,为碳交易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同时强化人才培养,不断安排人员参加各类碳市场培训,提升公司碳交易软实力。

国投盘江发电有限公司(唐承余 供图)

面对新局面、新形势,六盘水市积极配合全国碳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和能力建设,按照省生态环境厅统一部署,对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造纸、发电七大行业进行梳理,上报纳入全国碳排放交易的重点企业15家,其中火力发电6家,水泥行业7家,钢铁行业1家,有色金属冶炼1家。  目前,该市已完成第一轮碳排放履约清缴(仅涉及火电行业2019—2020年碳排放),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卖出77.8126万吨,收入金额3358.1185万元,买进109.3616万吨,支出金额4547.9245万元。  

玉舍森林公园:抓实“林长制” 力促林长治

“我们是在2022年8月份开始筹备这项工作,于同年11月份完工,目的就是通过在公园中设立的宣传栏、宣传画,营造生态文明的宣传氛围,同时让更多人知晓‘林长制’的目的的意义、明白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说话的,是六盘水市水城区玉舍国有林场开发营销科科长蔡松。致力于将林长治的“林长制”,只是玉舍森林公园生态文明建设的小小缩影。

林长制宣传栏(黄瑶 摄)

近年来,玉舍森林公园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认真落实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构建“增绿、护绿、用绿”的林业发展新思路,充分整合利用森林资源优势,因地制宜,让沉睡的资源有效盘活,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扎实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不断放大绿色效应,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旅游多方共赢。  放眼整个六盘水,全市以各类自然保护地、国有林场、风景名胜区为重点区域,建立“林长+警长”“林长+检察长”“林长+法院长”等多长协作新机制,实现全市林草资源四级林长责任区域全覆盖。2022年,全市共发布林长令5次,各级林长开展巡林达2.2万次,召开市级林长联席会议5次,研究解决林长制方面问题56个。

故事

垃圾分类让生活更美好

早上九点,随着一辆辆垃圾清运车有序驶入,盘州市生活垃圾分拣中心的一天开始了。  2022年5月1日,记者眼前的生活垃圾分拣中心建成投产。分拣中心总占地5.5亩,日处理能力170吨,采用人工分拣+重选+磁选+风选等工艺,对分拣出金属、纸类、塑料等再生资源进行回收利用,每天可分拣出可回收物39.1吨,生活垃圾减量化可达23%以上。  伴随着设备的轰鸣,被投入到存料池的生活垃圾经过两支机械手臂的抓取,被送入了第一道工序---人工分拣。  “主要是勾取一些纺织物,避免它们缠绕机器设备。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工人们还可以顺道把塑料瓶、金属罐这些物品也分拣出来。”负责分拣中心运作的盘州市贵沪众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骆磊告诉记者。

垃圾清运车驶入生活垃圾分拣中心(黄瑶 摄)

随后,一件件生活垃圾经过传送带,被运送到破袋机进行分割,再经过滚筒筛分机,将树叶、尘土等物质分离出来,用于制作花卉、树木种植的林肥,另外一部分零散、细碎的垃圾,将会被运送至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站。  剩下的生活垃圾会继续自己的“旅程”,经过磁性传送带,把金属等磁性物质筛选出来,整理送至资源利用中心分类打包暂存;紧接着,  人工手选平台会将生活垃圾众的纸壳、包装盒筛选出来,同样送至资源利用中心分类打包暂存;最后利用风选机,把塑料袋、编织袋等收集起来,加工制作成RDF燃料棒,剩下的例如陶瓷、大骨头等较重的其他垃圾,则将被送至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站用于发电。  随行的盘州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局长李松告诉记者:“下一步,我市将加快建设4座生活垃圾分拣中心,进一步提升资源回收利用率。预计全部建成后,一是生活垃圾运输和处置费用可减少220余万元;二是改变传统‘一锅端’的粗放处置模式,有效杜绝环境污染;三是可提供180余个就业岗位。”  

记者手记:环境是资本,生态出效益。  六盘水,这座被108座山头环抱着的城市,每逢春秋两季,绿色植被苍翠欲滴,湖水愈加清澈动人。每到冬天,数万只白鹭来到六盘水栖息繁衍,它们曾经随着六盘水环境一步步恶化而消失,如今又伴随着生态好转而“回归”。  对于六盘水而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大力推进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才能不断满足凉都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而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大力保护六盘水市全市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使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黄瑶

编辑 鲁媛

二审 刘定珲

三审 孙勤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