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发展(宇宙是如何形成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大家好,这是小波读书。从今天开始,参考张贵潮老师的《列子》注释版,分享道家学派的另一位思想家《列子》的思想。在道教中,老庄大家都很熟悉,但列子未必大家都熟悉。其实列子是庄子之前的道家思想家,战国初期道家的代表人物,而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的代表人物。
列子生于公元前450年左右,比庄子早80年左右,比老子晚100年左右。因此,《列子》实际上是道教承前启后的桥梁。《列子》有八本书。接下来我就为大家一一分享。今天,我们开始分享第一个田瑞。
本文一开始,列子就阐述了什么是道的问题。列子说,有些事物是由其他事物产生和改变的,而有些事物不是由其他事物产生和改变的。是宇宙的根本,也就是道。道是万物之始,其他事物生老病死,都是循环往复的,道是事物变化背后的规律。这个规律是不变的,是独立的。
李子引《皇红豆博客书》曰:“道根本无始,始而不长。那么生命就会还原为非生命,有形就会还原为无形。”道本身无始,所以无终。道本身没有形式,所以没有目的之分。这和老子在《道德经》中阐述的道是一致的。
老子说:“物是混生的,是天生的。西溪Xi,独立不变,可为世界之母。不知其名,字叫道,强称达”。
列子说,以前圣贤都是借助阴阳来解释宇宙万物的诞生过程。有形的东西来源于无形的东西,那么宇宙是从哪里来的呢?列子说,“太容易了,太早了,太早了,太素。太易,无气也;始者,气之始也;太始,形之始也;太素,品质的开始。”宇宙万物的生产过程始于太一,然后是太初,然后是太初,然后是太素。
这四个过程如下。太容易,即气未出乱,太早,即元气出现;太,是外貌;太素是有形之气的精华。此时元气、形、精都已到位,但“互”尚未出现,即万物仍未脱离混沌,看不见、听不见、摸不着,故称“易”。无形无迹的变化本身称为“一”,然后一分为二,即“阴阳”,宇宙从此诞生。人也是阴阳融合,天地万物都包含了阴阳之精,因而万物都是成倍增长的。
在这里,《列子》详细描述了万物的形成过程,描述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从太乙、太初、太师,到太素。万物在经历了四种状态后,都显示出自己的生命力、形和本质。这里的“气”很关键,是一开始就呈现的一种状态。在古代思想中,“气”不仅代表一种虚无,也代表一种实在。换句话说,气也是一种介于虚无与存在之间的存在状态。说到“元气”,就不得不提到北宋著名哲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的张载。张载提出了“气本体论”的观点。张载曰:“万物皆可形,万物皆似,万物皆怒。”。
张载认为,宇宙的本体,万物之始是“气”或“气”,万物来自气化,各种形态的万物都是气的不同表现。一切形皆谓之“象”,一切象皆始于气。张载之气与列子之气的一个根本区别是,列子之气代表的是一种虚无,而张载之气实际上是一种有。张载说,无论有没有类似“有”的东西,或者看不见的“有”,它的本质都是有,而不是有。
张载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太虚”范畴,又对其进行了改造和扬弃。他用气表达了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和物质运动的基本状态,提出了“太虚即气”的本体论思想。“气为本体”、“万物气化”是典型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张载说:“太弱就什么都没有了。”物质的气体是宇宙的本体,只是其存在形式的不同变化,不是物质本身的消灭和消失,但气体是永恒的。张载就这样建构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物质永恒性,张载的“气本体论”也是古典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
关于宇宙和世界的起源,最初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一直是哲学最基本的问题,也是每个哲学家必须回答的问题。中国古代儒家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认为“心”或“理”是宇宙的本源,代表人物有王阳明;第二,齐是起源,代表人物是张载。张载认为“气”或“元气”是万物之本。
让我们回到列子的思想。列子认为,万物起初是一个整体,后来分裂成阴阳,或者说是两个互补、相互依存的存在体。所以,一切都会表现出不完美的一面。天上有缺点,到处都有洪都博客的导演。圣人无完人之能,物无完人之用。也正因为如此,它们才形成一个整体,万物才会融合互补。在道教中,宇宙作为一个整体是基本的预设。列子说,万物都有自己的责任和立场。天的任务是养育万物,地的责任是承担众生,圣人的责任是管理和教育。世间万物皆有其本质,红豆博客不可超越。
自然界的一切都有自己的位置。其实就像每个生物在生态系统中都有自己的生态位一样,很容易理解。这种思想在儒家思想中其实也是一样的。儒家认为,每个人在社会体系中都有固定的地位和作用,所以孔子说:君、君、臣、父、子、子,如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社会和国家就会安定繁荣,无论是。他们都有自己固定的预设角色和位置,都遵循着背后的路径。它们在道家和儒家都是一样的,这个本质不能变。儒家称之为“天命不可违”。列子曰:“盖者不可塑,塑者不可育,育者不可违适,适者不可出。”其实思想内涵是一样的,自然和人类社会都有一套内在的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