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黄飞鸿纪念馆(黄飞鸿和叶问)是什么样的人?)
小学的时候,我心中有一个梦想。将来我要成为一名武术大侠,惩恶扬善,英雄救美。受90年代“黄飞鸿”系列电影的影响,下课后,小男孩总会放上李连杰招牌的亮翅白鹤、独立金鸡,嘴里念叨着“佛山无影脚”,一边做着两个手势,一边想象自己是电影里的武林高手。
(资料图)
再大一点的时候,我才知道电影里的功夫大多是假的,再大一点的时候,我才知道生活中的大部分事情都不是武术能解决的,所以我的“最初的梦想”早已被遗忘,但童年的幻想依然是美好的回忆。“英雄主义面对千浪,血如太阳般红”的音乐至今仍激励着我。
电影《佛山无影脚》里,凌空飞踢,绝对潇洒。是一个不符合物理规律的艺术过程。然而,佛山无影脚是一种真正的功夫,一种转移注意力的手段,是由著名武术家黄飞鸿创造的特技。
佛山,黄飞鸿的故乡,也是一代宗师叶文的故乡,许多武术家(如李小龙、梁赞等。)和佛山关系密切。佛山是中国南方武术的发源地,所以有“武术之乡”的美誉。
(佛山街武术舞狮雕塑)
今天的文章,让我们走进佛山,感受武术的魅力,除此之外,顺德的名吃,岭南园林的美。
佛山离广州比较近,从广州(广佛地铁线)开车不到30公里就可以到佛山。虽然不如广州城繁华时尚,但佛山是历史上著名的“天下四大聚会”之一(即清代中国四大重要商业中心,另外三个是北京、苏州、武汉)。除了武术,这里还是陶瓷艺术和粤剧的故乡,广府文化的发祥地,龙船南狮文化城,至今仍是中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要了解佛山的武术和历史,禅城区的佛山祖庙一定不能错过。
佛山祖庙建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它毁于元朝,重建于明五年(1372)。这座庙是献给北方之神的,他是一位真正的战士,也是一位神秘的神。祖庙是佛山诸庙之首,集政治权力、宗族权力、神权于一体,与佛山的历史发展密切相关。
此外,祠堂现拥有万福台、凌影牌坊、金香池、三门、钱坫、大雄宝殿、清镇楼等明清古建筑,多为岭南代表性建筑。装饰砖雕、木雕、石雕、陶塑、灰塑、宋式斗拱堪称岭南建筑艺术的精华,故祠堂又被称为“东方民间艺术的殿堂”。
寺外广场有反映佛山民俗的雕塑:
(婚假-获得新的拥抱)
(秋——舞动的华龙)
从西门进入后,首先看到的就是下图中的双龙墙。
这面墙是陶瓷墙,上面两条龙徜徉在蓝天碧水之间,呈现出两条龙争珍珠之势。釉色丰富生动,祥云水波,海洋瑰丽。
明清时期佛山的陶瓷业非常繁荣,《广东省博物馆藏》中介绍的石湾陶器是其代表。有“石湾瓦天下第一”的美誉,至今仍以“南陶斗”命名。这种双龙墙是石湾陶工制作的大型陶器的杰作。
双龙墙北侧,有醒狮台。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而狮子是庄严和力量的象征,是吉祥的野兽。舞狮台上展示的石狮都是当地古建筑的装饰构件,而搭建平台的红色沙石块是清代李成丰当地建筑的遗迹。“舞狮”是舞狮的一种,属于南狮。祠堂每天定期有舞狮表演。
狮子台后面一座清代岭南风格的仿古建筑颇为醒目,前面的牌匾上写着“叶文堂”。近年来,与叶问相关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尤其是甄子丹主演的四部《叶问》,让这一形象深入人心。但是历史上的叶问是什么样的呢?叶问馆的“叶问与咏春文化展”帮我们勾勒出了一个轮廓。
叶文是战士,也是大师和灵魂。咏春是一种拳术,更是一种精神和文化。他的一生是弘扬中华武术思想的一生。在认识、发展和弘扬咏春拳的过程中,他坚持不断探索和独立思考的可贵精神,不仅致力于传播防身御敌的搏击艺术,而且弘扬了中华武术精神。通过叶门直传和复传弟子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叶文教的咏春与时俱进,走向世界,形成了更加开放包容的品格,形成了中国武林独一无二的咏春文化。
叶文(1893-1972),原名叶继文,佛山桑园叶氏人。从小,他就很有天赋,很聪明。他师从佛山咏春拳大师梁赞的第一弟子学习咏春拳,后随吴和梁赞之子梁碧学习武术,技艺日益精湛。1949年定居香港,成立图书馆教授弟子,一直致力于咏春的推广和普及。
(香港叶问故居修复现场)
在电影中,我们看到叶问是一个非常优雅的人。他出身于佛山名门望族,从小在私塾接受严格的传统儒家教育。然后他去了著名的香港圣斯蒂芬书院,接受了现代科学教育,可谓文武双全。叶宜生把“沉默是金,要灵活,守口如瓶,静观其变”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他始终坚持“学武为先”、“重节而轻利”的高尚武德和节操,以“谦谦君子,随儒而行”的人格魅力成为中国传统武术家的典范。
叶教权十分注重因材施教和基本功训练,不断吸收力学和几何原理来讲解咏春拳的规则。他摒弃了五行、八卦等传统武术中深奥晦涩的词汇,让拳法理论更加简洁易懂。同时对训练器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深受学生欢迎,成为一代名师。他的弟子分布在世界各地,创办了数以千计的咏春武术组织和文化机构,如香港的咏春运动俱乐部、美国叶问的咏春博物馆、英国、德国、新西兰、南非、马来西亚等国的咏春馆等。在叶问武侠精神的光照下,咏春在海外枝繁叶茂,从佛山古镇走向世界。
叶问的众多弟子中,最著名的是李小龙。李小龙15岁时,师从香港叶问,练就了一手高超的咏春拳。此外,他还先后学习了中国传统功夫,如吴京、螳螂拳、洪拳、白鹤拳、少林拳等。,并且集多种武术技能于一身。
(叶问和李小龙练习贴手)
1962年,李小龙去美国留学。毕业后,他在西雅图成立了“郭艺术博物馆”,教授中国功夫。在美国期间,他认真研究了中外武术的精髓,博采众长,创造了截拳道。1971年,李小龙回到香港从事影视工作,拍摄了多部引起世界轰动的电影,使中国功夫名扬天下。他早年学的佛山咏春逐渐风靡全球。
(石湾李小龙陶瓷雕像)
以李小龙为代表的叶门群英发展和传播的咏春,立足武林,紧跟时代,面向世界。它不仅仅是一种拳法,更是一种开放、包容、进取、爱国的精神,这是我们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精髓。我觉得《叶问》系列和《李小龙》系列很受欢迎。除了精彩的打斗,更打动我们的是武侠精神。
(叶问前传剧组用的八斩刀)
(早期李小龙电影和叶问电影)
出了叶问堂往东,可以看到一座宏伟的牌楼,四周都是石碑——宝重牌楼。
宝崇牌坊建于明郑德十六年(1521年)。原为佛山仙涌埔大塘县马良庙牌坊,1972年迁至此处。这座四柱三门的石牌坊上装饰着大量的砖雕,内容丰富,有鸟兽、花卉、故事人物等。,挺有新意的。芳芳正面的“褒宠”题词是明朝郑德皇帝朱厚照为纪念该县马良家族梁书的功绩而题写的。梁书是明朝郑德的一位学者,他被任命为礼部部长。他为人正直,忠于职守,死于嘉靖七年(1528年)。
牌坊下有两门铁炮,分别于1975年和1974年在广州沙面和东莞虎门出土。他们身上的铭文显示他们都是在清朝由佛山铸造厂铸造的。当时是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军围攻广州,省官委托佛山乡绅造炮协助防御。佛山是明清时期岭南地区重要的冶炼和铸造基地。鸦片战争时期,佛山铸造了很多枪支。至今,东莞虎门等炮台遗址还保存着许多枪支。
沿着碑廊向北,我看到了另一座牌坊——肖杰刘放牌坊。这座牌坊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是为了纪念尹辽的孝心。在清朝,按照历代惯例,丧夫的妇女可以由皇帝赐建贞节牌坊的荣誉。这虽然是一种过时的封建文化,但由于其复杂的装饰、精美的建筑、别出心裁的设计和非凡的气魄,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穿过牌楼,我们来到了舞狮场,这里每天上午和下午都有常规的武术和舞狮表演。武侠有拳有兵器,拳脚犀利,刀枪风声鹤唳,引得全场掌声雷动。最令人兴奋的是舞狮。以前看过恩施和襄阳的南狮表演,都没有这里的舞狮精彩。且不说上蹿下跳、辗转反侧的高难度动作,但《狮子爬山》在高处的瑟瑟发抖却表演得惟妙惟肖,令人叹为观止。(我把视频上传到了《触摸黑白》头条等平台。有兴趣的可以搜一下。)
舞狮馆西侧是武术表演馆,这里是佛山另一位武术大师黄飞鸿的纪念馆。让我们进入大厅,了解一下这位英雄的一生,他是我的童年。
黄飞鸿是清末民初的洪拳大师,岭南武术大师,救死扶伤的医者。他是一个仁、忍、克制的勇士,是一个有家国情怀的义士。
黄飞鸿从12岁开始向他的父亲黄麒英学习武术,并在佛山、广州等地出售武术和医药。13岁随铁桥三世第一弟子林福成学武,得其真传。16岁在广州西关富水角开武馆,弟子众多,成为著名的武术家,对南派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黄飞鸿)
电影《功夫》里,娘娘腔裁缝的功夫叫“铁线拳”。现实中,铁线拳属于少林外剑拳的内功,专门用来训练桥牌手。这是广东十虎之首铁桥三的第一绝技,后由他的徒弟林福成传授给黄飞鸿。
除了武术,黄飞鸿的狮艺在广州也很有名。电影中有许多场景展示了黄飞鸿的舞狮,甚至有一个场景被称为“狮王争霸”。历史上,黄飞鸿因表演狮子出洞、滚旱冰、摘灵芝、上楼吐球等而闻名。其中“飞铊采青”甚至被称为绝活,堪称完美。黄飞鸿还开创了女子舞狮,他的妻子莫桂兰和女弟子邓秀琼表演了高超的舞狮技艺,受到人们的称赞。
(黄飞鸿-莫桂兰夫人)
在广州,黄飞鸿,义光成立,以帮助危机。后受刘永福(晚清名将,曾出现在“广州”,书写白云山能仁寺“老虎”摩崖石刻)之邀,出任广东民兵团总教练,在抗日保台战争中立功。1925年,黄飞鸿因病去世。
下图为“包”修复现场。相信看过《黄飞鸿》系列电影的朋友对这家药店都很熟悉。
下图为油画《黄飞鸿训练黑旗军》:1888年,黄飞鸿在刘永福任黑旗军总教导员。1894年,黄飞鸿在台南与刘永福率领福字军,率领黑旗军和台湾省义军与侵华日军进行了殊死搏斗。经过几个月的抗战,几万日军全军覆没,在抗日战争中立下不朽功勋,保护了台湾。
我们大多数人通过电影和电视节目了解黄飞鸿。事实上,由于黄飞鸿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在电影和电视剧流行之前,就有关于他的小说和粤剧的故事以广播的形式广为流传,而一个佛山黄飞鸿,见义勇为,扶危济困的艺术形象早已深入人心。
早在1933年,黄飞鸿的重传弟子朱玉斋(林世荣的徒弟)就写了第一部介绍黄飞鸿的小说《黄飞鸿传》。此后,在20世纪40年代,以黄飞鸿为题材的小说达到了顶峰。小说的成功促使黄飞鸿的形象出现在舞台、电影、广播和电视上,成为武林中家喻户晓的人物。
(电影《黄飞鸿西域雄狮》中的道具)
黄飞鸿纪念馆的展览名为“天地飞行”。的确,黄飞鸿以其正直的侠义精神和保家卫国的爱国情怀,成为中国斗士的文化符号,形成了极具影响力的武侠文化。真的可以用“飞雪过泥,飞泥过,留下一片壮美”来形容。
黄飞鸿纪念馆南侧是一系列由北向南排列的明清古建筑,最北的古建筑是清镇楼。
清镇楼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是供奉北帝圣父圣母(明真皇帝和善圣皇后)的神龛,又称“父母殿”。它是古代祠堂建筑中最新的建筑。清镇楼高16.63米,是清代佛山古镇最高的建筑。站在清镇楼上,可以俯瞰佛山镇全景。比供奉北帝的正殿紫霄宫还要高,体现了“敬父母”的意思。
寺内神龛石柱上的对联是“田璇圣人父母德育,大有作为,大有作为”。还有武当山金顶的父母庙,庙里的对联也是一样的。2016年,越吉101岁的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赠送了一本书。
再往南,我来到了凌影庙,这是佛山祖庙的主要建筑,这里供奉着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北方之神——北帝。在珠三角地区,供奉北帝的庙宇很多,佛山祖庙规模位居第一。你可能会奇怪,北方的神是怎么供奉在南方的寺庙里的。别急,下面就为你揭晓。
对于当地人来说,凌影庙是一个供奉神灵的圣地,而对于大多数游客来说,它是一个带有岭南建筑装饰的“艺术画廊”。寺内的许多陈设和装饰独具特色,充满岭南特色。
下图为庙前“狮子滚绣球”镀金双面雕空木雕座屏,豪华气派,大气磅礴,线条流畅,展现了浓郁的佛山传统木雕艺术风格。
如狮身曲耳兽足大铜鼎,铸造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动物造型栩栩如生,整体稳重庄重,气场端正,流畅规整,铸饰繁多多彩,布局精美。它是凌影寺重要的彝族祭祀器具之一,充分反映了清代广佛地区的铸造技术水平。
下图为八宝礼,制作于清朝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曾用于北帝巡礼,是用来加强威严的礼仪用具。八宝共八对十六件,由道教“暗八仙”纹(扇、剑、鱼鼓、玉盘、葫芦、笛、花篮、莲花)与佛教“八吉”纹(轮、螺、楼、伞、花、鱼、坛子、结)搭配而成,显示佛山北帝信仰的包容性。
下图是祠堂的主神——真武田璇神,以前也供奉在武当山上。《武当山》一文还介绍了真武大帝刚出家时发生的“铁杵磨成针”的故事。真武帝是北神。他为什么来岭南?原来唐宋时期,珠江三角洲地区发生过多次水灾。北帝是传说中的北方水神,所有兴风作浪的龙虾和螃蟹都会归他管。禅城人邀北帝坐禅城。说也奇怪,从那以后,禅城地区再也没有发生过洪水。广东人有以水生财的观念,北帝崇拜成为珠三角的民俗,蕴含着风调雨顺、人丁兴旺、人民平安的美好愿望。
这尊真武面容饱满,眼神慈祥,面带微笑,留着漂亮的小胡子,有一种威严和珍贵感。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明代真武像,国家一级文物。
下图为明代漆木造像,分别陈列在祠堂前堂和正殿。总共有24尊雕像。他们的面部表情和动感服装都不一样,尤其是姿势略向前,威风凛凛。再加上灯光昏暗的寺庙环境,它们能给人一种神秘、庄重、威严的感觉,极为奇妙。
墙上的雕像色彩鲜艳,栩栩如生;
凌影庙的南面是金香池和凌影牌坊。金池凿于郑德,明朝(1513年)。到了清朝雍正年间,四周是石头,四周是雕花栅栏,就成了现在的样子。现在佛山人对着池中象征北帝座下龟蛇二将的龟蛇石雕投币,祈求吉祥如意。应牌坊建于明代景泰二年。因明景泰帝赐祠堂以应牌坊的称号,牌坊建筑尤为精美,雄伟异常,飞檐走壁,行云流水。
古建筑群最南边的建筑是万福台,建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是华南地区保存最完好、装饰最华丽、规模最大的古戏台,其中隔扇上装饰有大量金漆木雕,气势恢宏。佛山是粤剧的发源地。以前剧团一年组织一次班,乘红船出去四个乡镇演出。为了祈求北帝保佑一路平安,组织完班后的首场演出必须在万福台举行。可以说,万福台见证了粤剧在佛山的历史和发展。
转万福台,向西拐,经过藏经阁,来到佛山祖庙历史文化展览馆。你路过一个摊位,展示“大米刻字”手工艺品。一粒小小的米粒上就能写出笔画清晰的汉字,太神奇了。
让我们走进博物馆,了解更多关于佛山的历史和文化。
任何一个城市都很少有寺庙像祠堂一样对佛山如此重要,祠堂是明清时期佛山人的信仰高地和精神归宿。祠堂正殿外悬挂的对联“二十七铺拜此为祖百万年”是佛山祠堂地位的精辟写照。
祠堂供奉的主神是北帝真武大帝,又称玄武大帝。玄武最初是中国古代对星星的崇拜。古代天文学家选择二十八颗星星作为观察四季的标志。二十八颗星星被分成四组,每组七颗,分别代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它们以动物形象命名:东方青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合称“四象”。
玄武的形状是龟蛇结合,位于镇北,主导风雨。唐五代时,玄武成为镇墓将军,是尊崇北极大魏紫的四圣神。宋元时期,真武信仰从民间的习俗信仰、道教神灵信仰发展到皇帝加封的国家祭祀仪式;到了明代,从皇家到民间,对真武的崇拜和祭祀达到了顶峰,真武也从武神演变为文帝,从地域神演变为国神。
(宋代宣武铜像)
濒临南海的广东是一个水的国度,对北方的水神皇帝情有独钟。明清时期,北帝崇拜成为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民间信仰之一。供奉北帝的庙宇遍布全国,神灵突出。一般家庭也崇拜北帝的神灵,所以北帝庙就成了广东省的民间香火庙。佛山祖庙具有特殊的地位,因为它在整合社区、御敌救灾、团结部落、民主自治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佛镇益仓大米发放场景:佛镇益仓是佛山的一个救济组织,位于祖庙铺麒麟社。每到灾年,佛真一仓就开仓救灾。)
佛山祖庙始建于北宋,早期称“龙庙”。佛山的前身由十五个自然村组成,村民祭祀五谷的社坛有九个,俗称“九社”。龙宫是九社村民共同的祭祀中心。
佛山祖庙的祭祀仪式既有官方的春秋祭祀活动,也有民间的祭祀活动,其中“北帝巡祀”是最大的祭祀活动。正月初六,北帝坐祠堂,三月初三,北帝生,九月初九,北帝出巡。当时“数十礼传,十余里闹”,场面相当热闹。
(北帝巡礼现场)
除了历史习俗,展厅还收藏了大量明清时期岭南工艺美术的精美佳作,如铜铁冶炼铸造、漆扑造像、金漆木雕案、祭祀仪式等。,令人眼花缭乱,使得被誉为“东方民间艺术殿堂”的祠堂名副其实。
(灰色塑料三福程响)
(灰色塑料扇形风景)
(清代铁蛤蟆)
(漆扑偶像)
(五件供品:一个香炉、一对花瓶、一对烛台,为祭祀供品)
祠堂历史文化展示到此为止。再来看看祠堂的其他景点。
展厅前有一座古寺塔,铸造于清朝雍正九年(1731年)。这是一座阿育王风格的塔,里面有遗物和佛教遗物。原来存放在古寺塔的斜坡上,后殿毁于战乱。这座塔被修复并移至祠堂。
塔的西侧是孔子花园,由一群当地的儒家士绅于1911年建造。是佛山祭祀孔子活动的重要场所。
入园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古罗芝兰牌楼。四柱三门石牌坊,以石雕斗拱为支撑,小巧玲珑,具有岭南古建筑特色。广场正面的“古罗兰芝”和背面的“季华刘放”都是对佛山的赞美。
在石牌坊对面的石台上,有一对青铜铸造的三头鹤香炉,是模仿北京紫禁城养心殿的三头鹤香炉,是吉祥长寿的象征。
花园深处是孔庙,这是一座坐落在山顶上的单檐建筑。宽三室,深三室,斗状结构。寺内建有孔子石像,下有上述“五祭”,东、西墙嵌有孔庙碑拓片。
园内还有三元阁、文魁阁等建筑,都是新世纪新建成的仿古建筑,飞檐走角,亭廊相连,充满了古意。
除了厚重的文化,园中假山嶙峋,池鱼璀璨,花木稀疏,亭台楼阁,景色也很美。
佛山祖庙往南不到三公里,还有一处古迹——通济桥。这座桥建于明朝,横跨洛水河。它是佛山建造的第一座大型木桥。但经过反复改建,加上周边河道环境变化较大,现在看到的是2000年后新建的通济桥。
今天的同济桥长32米,宽9.9米。桥两端有鼓石,饰祥云蝙蝠。桥身雕刻着八仙渡海时手持的器物,上面寄托着人们对救灾和平的美好祝愿。这里风景优美,老百姓在这里散步、钓鱼。
佛山人有元宵节“过桥”的民俗。到时候家家扶老携幼。从早到晚,他们手持风车,摇着风铃,扛着生菜,从北到南走过大桥,祈求来年平安繁荣。
以上向你展示了佛山的一些历史和民俗。通过祠堂丰富而独特的知识,我们知道,武术之乡的魅力并不仅限于武术。在黄飞鸿、叶问等武侠大师的背后,是一片充满生机、进取和艺术气息的土壤。
当我成熟时,我不会沉迷于“佛山无影脚”的幻想,但我在旅途中看到的风景提供了和平但更持久和深刻的滋养。
佛山的滋养还没有结束。下一站,我们将到达禅城区以南40公里的顺德区。这里的美食和武侠一样有名,这里的园林和江南的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