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2018年宝马集团宣布以€36亿收购华晨宝马25%的股权,持股比例从50%提升至75%,成为首家外资持股超过50%的合资企业后,宝马向独资化又迈进了一大步。
(相关资料图)
8月31日,有媒体报道称,华晨集团等12家企业实质性并购重组第二次债权人会议上午以网络会议方式召开。
消息称,会议主要议程表决了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等12家企业实质性兼并重组的财产管理及变价方案、与“中华”牌轿车生产相关的部分资产及华晨汽车制造有限公司100%股权的财产变价方案及关于成立债权人委员会的议案。三个提案都在会上通过了。
同日,宝马中国将以16.33亿元收购“中华”汽车品牌的消息也同步传出。
收购宝马疑云:不是“中国”品牌
当天消息曝光后,宝马中国立即表示不属实。宝马并未收购“中华”品牌,而是计划收购华晨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与“中华”品牌生产相关的部分资产。其中,与生产“中华”牌汽车相关的部分资产包括价值2.4亿元的3处土地使用权、价值7亿元的19处房屋及建筑物、价值2.93亿元的20处构筑物、价值12.33亿元的179台机器设备。
相比宝马中国16.33亿元的价格,溢价4亿元。而这4亿元的溢价中,很大一部分其实是用来支付宝马中国收购华晨汽车制造有限公司100%股权的..
此外,宝马中国官方表示,“我们希望以实际行动支持华晨集团的重组,并致力于进一步扩大我们在辽宁省的业务。我们希望利用华晨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现有的生产能力..但该项目仍在相关部门审批过程中。更多信息将在晚些时候发布。”
“还在相关部门审批过程中”或许透露出宝马此举的“不踏实”行为。
据悉,宝马中国收购的议案通过率不高,约定金额仅占出席会议债权金额的57%,略超过50%的最低限额,是本次债权会议通过率最低的议案。
一位投票反对“宝马中国收购议案”的债权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希望华晨集团整体重组,而不是拆分资产,一块一块重组,这样会造成一些“垃圾”资产无人问津。拆分重组和清算没有太大区别,重组的价值没有最大化,债券持有人的利益无法得到保障。
早在2020年11月,沈阳中院就裁定受理债权人对华晨集团的重整申请。当时华晨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重组仅涉及华晨集团总部的自主品牌板块,不涉及集团上市公司以及与宝马、雷诺的合资公司。
如果结合之前关于重组的信息,再结合宝马中国这次的回应,可以推断宝马中国作为投资方,参与了华晨等12家公司实质性并购重组的部分内容。
宝马中国回应中提到的华晨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晨有限”)成立于2019年。是华晨集团的全资子公司,拥有独立的乘用车和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其业务范围涵盖车辆R&D、制造、采购、销售和服务。
为未来铺路,宝马赢在起跑线?
分析称,宝马中国收购的目的非常明确。是为了华晨有限的产能和整车生产资质,为未来独资和宝马新能源做铺垫。但从宝马国内的销量和产能对比来看,扩大产能似乎并不是当务之急。
到2020年,华晨宝马位于沈阳的铁西工厂和大东工厂的年产能将达到76万辆。2022年大东和铁西新项目扩建完成时,其总产能将达到140万辆/年(三班倒),几乎达到宝马全球产能的一半。
但宝马中国收购更重要的原因是生产资质的获得,华晨有限的生产资质将加速宝马在华独资化的实现。对此,有分析称,如果宝马中国用4亿元买下该资质,与行业内其他车企花费的数十亿美元相比,简直是捡了大便宜。
另外,从中国的相关政策来看,这次收购也是“自然而然”的意思。今年年初,工信部新闻发言人黄利斌表示,根据中央进一步扩大开放的统一部署,2022年将取消乘用车外资股比限制和合资企业不超过两家的限制。届时,汽车外资准入将全面开放,同一品牌的合资车企将超过两家。外资车企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车企合作甚至独资建厂。
当然,一切都要等到明年。在此之前,如果宝马先完成对华晨的有限收购,意味着宝马先完成在中国的战略布局,宝马新能源汽车在中国的市场将进一步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