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驼国(狮驼国慎思恐真)27 21: 09珍稀古籍
章回小说《西游记》是在历代“唐僧取经故事”流传积累的基础上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西部游戏”占据了重要地位。小说《西游记》问世后,改编自小说的《西游》在《西游记》的广泛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比小说出版前后的“西游”可以发现,在小说《西游记》出版之前,取经的故事还在变化。出版后,取经故事定型,几乎所有“西游”都改编自小说。同时,这些“西方游戏”也未能展现出小说本身的哲学内涵。
一个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已知的最早的“西方游戏”是宋朝的歌剧,《陈光蕊河上的和尚》,以及金朝的宫廷版《唐三藏》。虽然两部剧的剧本已经失传,但从片名中不难看出,两部剧都以唐嫣为主角。前者侧重于他的出身,后者可能已经涉及取经的内容。另外还有武侠剧《水母》,和孙武空的形象有一定关系,还有二郎神写的二郎神杂剧。不过这些“西游”比《唐三藏约同时诗》(⑤)简单多了。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宋金时期的戏剧样式还处于萌芽阶段,没有表达复杂内容的方式方法。元代是戏曲形式迅速成熟和发展的时期,“西游”也出现了繁荣的局面。
袁思成的《鬼录书》记载了元代五种“西游”,分别是:真水母(高文秀著)、六全入卦(著)、分裂花月(李著)、目录、著。⑥这五种剧的剧本今天都不存在了。赵先生在《元杂剧》中收藏了两套的《佛经》。第一套主要是官员送唐僧,突出了尉迟恭勤王的营救,所以主唱是尉迟恭。在小说《西游记》中,唐太宗亲自带领所有官员为唐僧送行。第二集讲的是唐僧取道西夏回国。主唱是景饰演的老惠,和小惠插科打诨,更像是一场闹剧。老回遇到唐僧,说:“师父,你从国外到西方,行程十万八千多里。穿过我的国家,这是万和的东澳,西澳,小西洋和大西洋。再往前,就是哈密城,狗西番乌斯藏,车池国,暹罗国,神国,天竺国,甲巴鲁国,斯瓦斯蒂。那个国家有一条长达800英里的跨河。有一座桥叫铁线桥;过了这座桥,就是释迦牟尼讲经的地方,叫伽耶城,奇哲谷。是五座印度雷音寺。”这里说的取经之旅,除了《西游记》里有车虢国和天竺国,小说里没有。由此可以推断,吴长岭的佛经杂剧与小说《西游记》的内容相去甚远。
其他四种剧《真水母》的标题是“木叉行者降妖,泗州大圣降母”,大概与孙武空的诞生有关。“砍花月”的全称是“巨灵神砍花月”,可能与二郎神的传说有关。《眼睛》的全称是《哪吒王子的眼睛》,显然是关于哪吒的故事。只有《柳泉入卦》写的是唐太宗入鬼,与小说《西游记》关系密切。此外,曹连亭的《鬼录书》、《乐进考据》和《曲录》还记载了鬼母揭壶(⑨),剧本已不存在。曹莲亭写的故事后来被杨景贤的《西游记》杂剧采用。
《明佚名》(谈贾)记载了元代的两种“西洋游戏”,即蟠桃会(钟思成著)和水母(徐子寿著)。这两部剧如今都不存在了,只能从片名推断一二。“蟠桃会”全称是“瑶池蟠桃会太后宴”,其中孙武空可能会偷蟠桃。水母的全称是泗州大圣水母,疑似与孙武空的诞生有关。表家元山唐剧记载了袁佚名写的两种“西游”,即猿听经和锁魔镜○11。幸运的是,这两个剧本流传至今。前者名为《隆基山野猿听经》,是明王买图书馆收藏的古代名杂剧和元明杂剧的抄本。剧中,野猿“瑶池偷甘露”,“天宫闹天宫”。成了状元袁逊,在龙脊山听公讲学,谈禅,求长生,求开悟,除轮回六道。○12这些情节与小说中第一次孙武空的故事有关。后者是明王买博物馆收藏的《续古今名剧》和《元明孤本杂剧》的抄本。书名是《黑风山三太子大闹》,名著是《二郎神醉射魔镜》,里面不仅有二郎神的故事,还有哪吒、牛王默、黑风山黑风洞的故事。○13这些人物或地点虽然和小说有关,但剧情和小说差距很大。从元代十种“西洋游戏”的大致内容不难看出。这个时候关于取经的传说还是很乱的,很多内容在《西游记》这本百会写的小说里是找不到的。
二
《鬼录续编》还记载了元末明初戏剧家杨敬贤的《西游记》杂剧。有一本《杨东来先生批明西游记》(014),在“学故事”传播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小说《西游记》的完成有重要影响。所以要具体分析。全剧共六卷,七四折,目的如下:
第一卷官逢贼逼母亲弃儿下河订亲报仇。
《给西村姑娘的信》第二卷木叉·马华光司保的讲话
第三卷神佛降孙收孙玩法术行者灭妖桂木皈依
第四卷妖猪幻术秋海棠散耗导女亦霈细犬鸟猪
第五卷女王被迫用失落的问仙铁扇猛浇司火
第六卷贫女心印佛经送回东土三藏归元。
第一卷讲的是唐僧出生打六折的故事。这个故事流行于宋元时期。上面提到的宋代戏曲《陈光蕊和尚》和《金元唐三藏》都讲述了这个故事。唐三藏佛经诗第一节原题缺失,内容不详。但后文说唐僧上辈子学过两次佛经,出身不提。虽然现存较早的明代史《西游记》对此没有完整的记述,但在许多地方仍有简略介绍。到了清代,所有的《西游记》、《西游记真解》、《西游记新解》都编了这个故事。可以证明,这部分小说主要是受到了上述“西游”的影响,尤其是《西游记》杂剧的第一卷。
第二卷,六折,讲的是唐僧出走的故事。它的内容与以前的戏剧相似,但与后来的小说不同。第五折《皇帝下西洋》,似乎是由元代吴长岭的话剧《唐三藏西游记》改写而来,但两个表演的侧重点不同。与赵先生编著的《唐三藏佛经》杂剧相比,第一套吴剧【卢希安】由尉迟恭演唱,阳剧主唱也是尉迟恭。武的剧本【绛唇】第一首开头就唱“第一,我是皇上的亲戚”,说明尉迟恭奉唐太宗之命为唐僧送行。在《油葫芦》这首歌里,他唱道,“十八处改年号,一处助立此唐天下。主人,我杀了我的生命是有罪的。不知尉迟恭今天是怎么想到斋戒的!”表达完尉迟恭的感受,接下来的几首歌主要写他勤王救人。杨的戏名《皇帝西游》,已经说是圣旨发落。同样的,在[油葫芦]这首歌里,尉迟恭唱道:“我原以为唐朝出征时,日价不过几个名额,如今老态龙钟,鬓角如丝,却改志当护国公。我曾经率领庞大的军队,今天却拜了一个佛教的老师,英雄会被称为俗人。我怎么能禁止我的儿子那天崇拜自己呢?”也说明了尉迟恭的心,但是没有关于他的解救。
六折的《村姑的话》似乎也出自吴剧。吴剧第一套歌以这样的语句开头:“杂人随意装扮成各种性别的村民;扮成一个丑陋的王六儿...丹饰演一个胖女孩,穿着毛衣背心和汗巾;出自同一扇门。”这说明“胖大妈”是众多村民中比较突出的一个,可惜关于她的歌词没有保存下来。杨的剧本以“胖大妈”的独特视角,刻画了唐僧等官员送行的形象,诙谐幽默。尤其是唐僧写的那一段,更是不堪:“然后我看到官员们围着一个大槌子,槌子上全是眼睛和眉毛,我就说:“一个葫芦头的葫芦。“这个人也很别扭,就像有些话不敢说一样,白白被别人嘲笑。”比如写文官们:“一手抓着白木芝,一手系着紫褡,腰间系着宏大的白岩铜片,双脚像踢在黑瓮里。”这种表现形式类似于著名的元散曲《高祖归来》,但与小说的描写相去甚远。“木叉卖马”和“华光部担保”在小说中找不到,但它们保留了古代传说的痕迹。
第三卷第九折《神佛降服孙》,第十折《受孙咒》,记述了孙武空的降服。孙武空从“白衣书生”行者变成了《学诗》中的“一个行者”。他说:“自从有了世界,两种乐器就有了我的身体。我曾教三界之灵,四神惧,五岳鬼兵怒,六江枯坤惑,七鬼大瓢难分,八世尊谁?九天之内好不容易抓到了我的十万妖王。”说明他与天地同生,曾扰乱三界。他还娶了金定国的女人,偷了太上老君的金丹,在九转中提炼,让他看起来很犀利。还偷了王太后的一百个仙桃和一套仙衣,被李天王追杀。显然,这些内容比“学诗”要丰富得多。有一部分符合小说,比如偷仙丹、仙桃,有一部分不符合,比如娶妻、偷仙衣。他还说,“有五个小兄弟姐妹,大姐李善老母,二姐圣母,大哥齐天盛达,三哥,演三郎太。”这个家庭的构成和小说里写的完全不一样。小说中孙武空被仙人石改造。他与牛等七兄弟交了朋友,自称为“大圣”。他的结义兄弟是天大圣、海大圣、山大圣、通风大圣、占卜大圣。剧中,李王从玉皇大帝那里命令八百万天兵,带领数千神将前往郭华山捉拿孙武空。其子哪吒与吴空交战,命梅山七圣一同搜山。最后,观音菩萨挺身而出,把吴空压在山下,等着保护唐僧不被西来。虽然这些情节与小说并不完全一致,但可以推断,正是杂剧中这些或详或简的描写,为小说的创作开辟了道路。
第三卷第十一折《行者除魔》,写的是收沙僧。剧中沙僧自称“玉皇庙前卷帘门将军,以酒思万物,此河受刑,推沙受罪”。他“喝肝供人吃”,九次吃掉“九世和尚”的和尚,但孙行者轻而易举地制服了他。小说中的情节要丰富得多,沙僧也曾被玉帝亲自封为禁闭,却因“不小心打碎了玉璃”被贬在流沙河上。他人脉很广,尤其擅长水战。孙武空和猪八戒与他打了几个回合,最后他不得不请求观音菩萨,谁派木叉行者投降他。第十二折《归母皈依》,曹莲亭《鬼录》记载武莺长陵鬼母揭碗。
77
《杂剧》,但是剧本已经消失了。这是否是根据吴剧改编的不得而知。剧中唐僧、行者、沙僧三人正走着,忽听得一个孩子啼哭之声,唐僧命行者将他背至前屋。行者知是妖怪,一刀砍下山涧,妖怪早已擒获唐僧。行者和沙僧只得去见观音菩萨和佛祖。原来孩子的母亲名叫鬼母,佛祖命姐弟日后用钵盂罩住孩子。鬼母来救他,却打不开盖子,最后被哪吒抓住。唐僧被佛救了。这个故事就演变成了小说里的红孩儿的故事。红孩儿是牛和铁扇公主的儿子,所以鬼母揭碗的故事被删掉了。
第四卷,六折,专门抓猪八戒。猪八戒自称“从天门到底层”,“莫里茨天部御车将军”。他“偷了金钟罩”,“开了金锁”,“躲在黑风洞里”。听说沛公的女儿海棠要见未婚夫朱朗,于是趁机变身朱朗去约会,把海棠扫进了一个山洞。孙行者无意中发现一个猪妖在洞外饮酒,调戏海棠,于是捡起一块大石头扔了过去。猪惊恐地走了,海棠则让行者用手帕当信交给沛公。裴看了信后很伤心,让孙悟空去救海棠。行者毫不犹豫,前往山洞带回海棠,从海棠口中得知猪妖最怕二郎狗。行者去降伏猪妖,且是平手,只好请观音菩萨出面,查二郎神用小狗打败了猪妖。求唐僧二郎,免了猪妖,要他去西天取经。不难看出,这些情节与小说中的相关内容大相径庭。小说中的描写更加生动有趣,对猪八戒的性格描写也更加人性化,更符合小说的整体布局。
卷5,折17《逼婚女王》写的是女儿国。女儿国的国王是孤独凄凉的。听说唐僧路过此处取经,我只好留着他做我老公,被悟道空设计解脱了。在此基础上,小说接着写出了琵琶洞中女妖的蝎精,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第十八折到第二十折,讲的是火焰山的故事:铁扇公主是风部始祖,争着太后带酒,反倒住进了天宫,与历山老母是姐妹,却没有丈夫。孙行者去铁扇公主处借扇。因为出口不畅,被铁扇公主的一把扇子“吹了一半”,只好求助观音。于是观音派雷公、电母、风伯和雨师去救火。与小说《三借芭蕉扇》相比,这部小说不仅情节简单了许多,而且前后缺乏衔接。更重要的是,它没能表现出孙武空的能力和弱点。
第六卷六折,叙述取经的结局:孙行者、猪八戒、沙僧相继死去,只有唐僧回中原,与小说中写的更是天壤之别。四大小说作家和徒弟没有给诺和嘎耶“人事”,结果得到了《无字经》。感谢燃灯古佛的提醒,他们再次向如来索要经书。如来说“传经不可轻,取经不可空也”,又说“因无明只能传”,都是有深意的。小说结尾,唐僧师徒历经八十一难,将佛经送回东方,再分别被如来封印,使全书紧密相连,从而成为一个完整的取经故事,其寓意更加深刻。
三
学者根据《永乐大典》卷13,139《寄》韵《梦》注χ 15和古代朝鲜教科书《老乞大》
常见谚语释义(边暹等主编。)○16,证明明初永乐年间以前有比较完整的《西游记》平话。将这两份材料与杨景贤的《西游记杂剧》和小说《西游记》进行比较,可以发现这样的问题。《永乐大典》只保存了孟斩荆鹤龙这一段,这一段在《西游记》杂剧中没有,在小说《西游记》中有。《普通阎石街》中保存了许多情节,其中与《西游记》杂剧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比如关于孙兴的经历,两人有很多相似之处:都偷了王母娘娘的蟠桃和老先生的金丹,和小说里写的一致。每个人都曾经偷过王太后的一套仙服来庆祝仙服,这是小说里没有的。两人都被李天王追杀,与小说相符。但关于孙行者的说法有很多不同之处:如在杂剧中,孙行者自称“天降大圣”,而在《谚解》中,称之为“补天大圣”,与小说一致;在杂剧中,孙行者住在郭华紫云落洞,而在《谚解》中,他住在郭华水帘洞,这与小说一致。在杂剧中,李天王命哪吒逮捕孙行者,但在《谚解》中,李天王引二郎神逮捕孙行者,与小说一致。在杂剧中,诸神未能制服孙行者,观音菩萨终于把他钉在了郭华山脚下。在《箴言》中,孙行者被处死,观音请求玉帝避免他的死亡,并把他放在郭华山的石缝里,这与小说不同。
比如借鉴路上遇到的磨难,杂剧主要描写了“女儿国”和“火焰山”两件事;《箴言》详细讲述了一个“车痴国”的故事。至于取经的结局,在杂剧中,孙行者、猪八戒、沙僧都死了,只有唐僧回了华东。在对谚语的解释中,有唐僧的证词说如来佛是佛,有孙行者的证词说大理王是菩萨,有猪八戒的证词说他是香华祭坛的使者。从以上对比不难看出,取经故事在当时并没有完全统一,但与宋元时期相比,逐渐一致。此外,可以发现谚语解释比杂剧更接近小说《西游记》。明代还有一部值得一提的戏剧,是佚名的杂剧《二郎神锁齐天盛达》。该剧收录于齐的精美画册《麦望关钞本古今杂剧》017,其成书时间应在明万历年间。在这部戏里,郭华山上有三兄弟。老大是齐天大圣,老二是齐天大圣,弟弟是狡猾的三郎太。另一个妹子“龟山水母”和妹子“铁猕猴”。姐姐“龟山水母”“因水淹泗洲,害众生,不得翻身”,被黑雾捉去,关在碧游池中。大哥“田童大圣”是玉帝殿下的一位神仙。他因为打破了黑龙斗篷,被罚在山里关了几百年。“扮演三郎太”的弟弟自称“孙行者”。第二个“猴王”听说太上老君炼了九颗丹药,吃了可以延年益寿,于是偷了几颗丹药和几十瓶仙酒,在郭华水帘洞大摆宴席,庆祝御酒的丰厚。这些情节和以前的剧以及后来的小说都不一样。这说明取经故事直到明代万历年间的《西游记》刊刻才完全定型。
《西游记》出了百部小说之后,《西游》基本上是按照小说的情节来编的,这种趋势在后来越来越明显。晚明祁彪佳《远山堂曲品》
品描写明代陈龙光的传奇《西游记》,评论道:“A《西游记》不可无其事,而简单复杂,正因其机智无知。”○18所谓“板煞填谱”,所谓“不能一无所有,只能简单”,只是说明陈龙光的《西游记》传说基本忠实于几百本的原著小说,并没有太多的突破。
辽天易宅曲谱西游有三种,是清中叶抄袭的:片仔癀和仁子都玩唐僧出身的故事,猴子变玩孙武空闹天宫○19。这些“西游”写于清朝中叶以前。虽然是改编自小说,但编者还是做了不同程度的改动。清中叶以后的《西游》几乎完全抄袭了小说的情节。郑振铎先生专门收藏西游记戏文,他的《西递》书目○○○○○○○○○○○还有另一卷《无底洞传说》。这些剧和小说《西游记》完全一致。再看傅希华先生收藏的《庚戌戏集》第21号,是从清宫耿太监处购买的。这些戏都保存在清代抄本中:《西游记》保存了十二部戏,《打唐僧宝象,遇国妖》;《莲花洞与金斗山》分别扮演平顶山和金斗洞的青牛怪;其他如盘丝洞、石陀岭、西凉国等表现与小说一致;只有《红梅山》这出戏是小说里找不到的(后面详述)。
最明显的是陶《京剧剧目初探》第22辑所收的《西游》,百本《西游记》前九十回都有相应的京剧剧目。有些是一部剧一次翻译成小说的内容,比如水帘洞,又名花果山,演龙宫的孙悟空。看小说第三遍;《五行山》示悟空,拜玄奘为师。见小说第十四章;《鹰愁溪》演的是白的故事,见小说第十五回;《流沙河》又名《醒世净》,演的是聚沙僧的故事。见小说第二十二章;“女儿国”又称“女真国”,在西凉扮演女性国务的角色。见第五十四小说;《琵琶洞》演蝎子精。见小说第55章,等等。有些小说由几个剧本改编而成。比如小说的第十二回,就有王堂的《地行》、《李翠莲》、《刘权的《来瓜》三种剧本。
很多京剧剧本往往包含几个小说的内容,因为《西游记》一百章往往由几个相关的章节组成。比如《拜昆仑》饰演孙武空,拜须菩提为师。见小说第一、二章;《闹天宫》又名《会》,表现吴空在闹天宫的情景。见小说第四至第六章;“高老庄”示悟空降伏八戒。见小说第十八、十九章;吴庄观,又名万寿山,玩偷人参果。见小说第二十四至二十六章。“黄袍怪”,又名“宝象国”、“猴王”,奏宝象国事。见小说第二十七章至第三十一章;“平顶山”,又名“莲花洞”,是演金角和银角的伟大故事。见小说第三十二至三十五章;《火云洞》,又名《红孩儿》,饰演红孩儿,见小说第四十至第四十二回;《车吃果》饰演车吃果的战斗,见小说第44至46回;《通天河》扮演的是制服通天河鱼妖的角色。见小说第四十七至四十九章;《金口袋洞》饰演青牛这个奇怪的东西。看小说的第五十到第五十二遍;《双心斗》又名《真假美猴王》,饰演刘二猕猴。参见小说的第56至58章;芭蕉扇又名火焰山、白云洞,曾在火焰山活动过。见小说第59至61页。《盘丝洞》饰演蜘蛛精,见小说第七十二、七十三章;《无底洞》又名《困在空山》,饰演一个白老鼠的无底洞。见小说第80至83页;《九狮洞》又名《竹山》,演的是九狮。看到小说的第八十八到九十遍。以上剧的内容与小说完全一致。
《狮驼岭》这部剧和小说的情节略有不同。又名狮驼国,唐僧师徒四人经过狮驼岭,被青狮、白象、大鹏挡住去路。吴空破了阴阳瓶,逼倒了狮子大象,却中了大鹏的圈套,四人被俘。悟空伺机脱逃,请如来降伏三魔。这些情节改编自小说的第七十四、七十七章。虽然和原著有些出入,但毕竟能在小说里找到。还有一些剧本是小说里没有的,比如前面提到的《红梅山》,又名《金钱豹》,里面一只金钱豹占据了红梅山,想要娶太公邓鸿的女儿为妻。唐僧找了个地方住下,吴空和八戒变成了丫鬟,邓女打算去捉一只豹子。豹子设飞叉阵困住吴空,最后吴空让山兵投降。再比如盗魂铃,也叫两个金钱豹和八戒妖骗,八戒被女妖引诱到山洞里。洞内有一口“灵魂钟”,能在摇晃时取走人的灵魂。八戒偷了,妖魔就追。吴空遇到八戒,打败了魔族。比如《金刀阵》中吴空的表演被戏称为“斗佛”后,因为大鹏套,南极的神仙翁根本没打算破,吴空偷了一刀,从而大大破了。但总的来说,小说《西游记》被广泛传播后,《西游》基本采用了小说的故事内容。
四
在上面讨论的所有“西游”中,只有《西游记杂剧》比较完整地叙述了学习故事的全过程。但从整体结构上看,它与小说《西游记》的结构布局有着本质的区别,这种整体布局决定了整本书的隐含意义。《西游记杂剧》六书按以下顺序排列:唐僧出世,官员送行,降服孙行者、沙僧、猪八戒,途经女儿国、火焰山,最后回华东学佛。这样的结构安排说明这部剧的中心是“取经”的过程,没有别的意思。《西游记》百部小说的结构安排如下:孙武空在三界闹事,得知原因。武空、八戒、沙僧先后加入取经行列,在路上历尽艰辛,回到东方,五圣成真。先把唐僧的身世放在卷首,先把悟道空的故事放在前面。这个变化说明故事的主人公从唐僧变成了孙武空。主角的变化改变了小说的寓意和主题,即没有以“取经”为中心,而是有了其他的含义。这个寓意,被称为“浅见有道理”○23。至于隐藏了什么样的“真相”,众说纷纭。在这种具体的结构安排中考察,名人谢说“求一个心安的比喻”○24,可能更接近作者的本意。
除了西游记杂剧,其他“西游”基本上只叙述取经故事的一个方面。《西游记》出版后,大量的“西游”,包括所有的京剧和地方剧目,似乎都展示了学习故事的全过程。但是,由于受到单个剧目演出的限制,接受者很难将这些孤立的剧目整合成一个整体来理解和接受。所以就造成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一方面,“西游”在小说《西游记》的广泛传播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接受者通过“西游”了解了小说中的许多人物和情节。另一方面,由于《西游》单剧演出的现实,接受者对西游记的理解只能是片面的。比如看了《美猴王》,我以为小说肯定是叛逆和自由的。看完《火焰山》,我觉得这部小说是对智慧和谋略的致敬。看了《车迟国》,我以为小说是鼓励妖降妖;看了《女儿国》,以为小说是宣传条条框框之类的。至于小说本身所蕴含的“秘密真相”,这些“西方游戏”都一一解决了。
80年代播出的电视剧《西游记》,基本上忠实于原著小说,保持了小说的完整性,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憾。但仅从其主题曲的歌词,就不难看出作家对这部小说的认识和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观众的接受倾向。另一方面,在实际操作中,只能分集播放,接收方只能间歇观看。因此,接受者能否真正理解小说中所蕴含的“秘密真相”仍值得怀疑。当然,就算你看了原著本身,也不是所有的接受者都能读出其中的玄机,但比起看《西部游戏》,毕竟能给接受者留下更多思考空的空间。如何让《西部游戏》传达出小说本身的哲理,是一个应该认真思考的课题。(王平)
注意:
(1)[明]徐渭《宋元旧篇南词叙事》,《中国古典戏曲作品集成》(三),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
②[元]陶·《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五《校名》,中华书局,1980年。
(4)田汝澄,明代:《西湖一游》,卷三,《一个失落的和平》,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
⑤关于《向大唐三藏学诗》一书的成书时间,多数学者认为应在南宋,但仍有不同意见。
⑥[袁]钟思成《鬼录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⑦赵《元杂剧选集》,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⑧本文所引西游记,据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二版。
⑨傅希华《元杂剧全集》,作家出版社,1957年。
⑩[明]佚名《鬼录书续》,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11○18[明]祁彪佳《远山堂戏集》,中国古典戏曲作品集成(六),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
○12[元]佚名的《龙记猿听经》,见[明]的《美辑·麦望关朝派为主的古今杂剧》,古代戏曲丛书四集,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13《元明杂剧》(四),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年。
○14【明】《杨东来先生评《西游记》杂剧》,《中国古代戏曲丛书》第一集,文学古籍出版社,1953年版。
○15郑振铎《中国文学研究》(上),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第251-252页。
○16○19○21刘·《西游记研究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分别见第248-253、423-424、422-423页。
○17[明]佚名《二郎神锁齐天大圣》,见[明]赵琪《美编·麦望关朝派为主的古今杂剧》,古代戏剧丛书四集,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20郑振铎《西方真理书目》,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
○22陶《京剧剧目初探》,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
○23[明]陈《西游记序》,参见朱《明清小说选》,齐鲁出版社,1990年,第492页。
○24[明]谢《五杂组》,卷十五,系三,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第3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