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新闻网-主流媒体,廊坊城市门户

世界快看:散圣(“六经皆有表证”问题)

2022-09-19 06:30:52 来源:刀哥百科

三(“六经皆有表证”问题)


【资料图】

《伤寒论》第二百三十四条辨治阳明病脉证规定:“阳明病者,脉迟、多汗、微恶寒者,若表里仍不安定,可发汗,宜用桂枝汤”。第二十五条:“阳明病,脉浮喘无汗者,汗出则愈,故用麻黄汤。”

《伤寒论》第二百六十四条,辨少阳病之脉证而治,指出:“患少阳中风者,耳无所闻,目赤,胸满不应吐。”第六十五条:“伤寒、脉细数、头痛发热属少阳。”

《伤寒论·太阴病脉证辨治》第277条规定:“太阴病,脉浮,可发汗,宜用桂枝汤。”

《伤寒论》第三百零一条辨治少阴病之脉证曰:“少阴病,初起时有退热,脉深,麻黄附子细辛汤治之。”第三百零二条:“少阴病,麻黄附子甘草汤第二日或第三日微汗,第二日或第三日胃无证候,故亦微汗。”

《伤寒论》第327条辨治厥阴脉证指出:“厥阴中风,脉微浮可愈,不浮不愈。”第三十九条:“厥阴病,渴者饮之,愈少愈多”。

常说太阳主表,阳明主内,少阳主表里,太阴少阴皆主内,厥阴入阳,寒热相混。但细读《伤寒论》原文可知,这一理论值得商榷。因为《伤寒论》的原文只是“半表半外”,在“半表半里”的层面上并没有相关的原文。此外,除太阳病篇外,阳明病有中风、中寒、麻黄汤、桂枝汤,少阳病有中风、伤寒、汗证,太阴病有桂枝汤、汗证,少阴病有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厥阴病又称为厥阴中风。为什么会这样?阳明、太阴、少阴在内证中占主导地位,包括里实证和里虚证。为什么表证也会出现?

事实上,根据我们的三阳系统理论和三阳体质理论,这个问题很容易解释。因为“三阳”是人体的六大生理系统,也是人的六大体质。《伤寒论》中所谓的太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之病,不过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引起的疾病。

阳明病不同于阳明中风和阳明中寒病。比如189条和190条,主要是根据能不能吃来划分的。阳明中风91例,表现为腹胀、胁痛、鼻干、无汗、嗜睡、发黄、小便不利、潮热、耳前耳后肿胀。用小柴胡汤治疗。34阳明病桂枝汤证其实就是阳明体质的人觉得冷,而见晚脉、多汗、微恶寒者,则是表邪,阴不固。桂枝汤可以发汗解表。而麻黄汤阳明病235例,是阳明体质的人觉得冷,而出现脉浮、喘鸣无汗症状的人,则是因为邪在表,表郁。麻黄汤宜发汗散寒。其实是感冒后阳明体质的两种常见证候。结合现代临床实践,其实“防风童生散”证更为常见。但阳明体质感受风热温热之邪,常表现为姜生粉、支子龙虾汤、葛亮粉等。

少阳病有“少阳中风”之说。第六十四条指“少阳中风”,表现为耳背、目赤、胸中满烦。意思是少阳体质的人,感受到外邪(尤其是风热邪)后,要用清郁清热、祛风祛邪的方法来治疗。银翘散可加入柴胡、黄芩、牡丹皮、栀子等。,而不是呕吐。而265所谓“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属少阳。”这个“伤寒”一般指外感病,指少阳体质的人的外感病,少阳系统的病变。小柴胡汤是用来治疗它们的,它能清热解表。

太阴病篇有太阴病桂枝汤证,277篇讲的是太阴体质的人,初感外邪,有表证,所以脉浮,治表证要用桂枝汤。其实是虚寒。夏季风寒湿者可用苏祥散、藿香正气散等。祛风解表,同时去湿。李东垣清暑益气汤甚至可以用来消暑除湿。

少阴病篇有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古称“太少二感”。其实都是阳虚外感风寒,属于人寒之虚的范畴。阴阳两虚者感受风寒之邪,多见于老年患者。初期症状较浅者,应练习发汗。但由于阴阳两虚,外感因素,有阳虚的基础,不宜多汗。要帮助杨解表,微汗。麻黄附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等。若因阴虚少阴、风热温热、外感阴虚所致,可用银翘散加减荆芥、细板蓝根、玄参,滋阴解表。

厥阴病的文章过于简略,称为“厥阴中风”。应该是厥阴体质的人,风热温邪所致。当然也可以表现为表证。药方可以是桑菊何桥汤等。

因此,“六经皆有表证”的实际含义应该是三阳、不同体质的人在感受外邪时,都能呈现表证。

关键词: 麻黄附子甘草汤 少阳中风 麻黄附子细辛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