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四川地震这么多(为什么四川总是发生地震)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19年6月17日22时55分,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截至6月18日10时,昌宁地震震中图共记录2.0级及以上余震62次,其中5.0-5.9级余震2次,4.0-4.9级余震3次,3.0-3.9级余震10次。
为什么四川地震这么多(为什么四川总是发生地震)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19年6月17日22时55分,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
常宁地震震中位置图
(相关资料图)
截至6月18日10时,共记录到2.0级及以上余震62次,其中5.0-5.9级余震2次,4.0-4.9级余震3次,3.0-3.9级余震10次,2.0-2.9级余震47次。目前更大余震5.3级。
常宁地震余震分布图
常宁地震感知范围图
这次地震是中强地震,有感范围广。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都有震感。
常宁地震仪器烈度图
这次地震的烈度也很高。根据四川省地震局的仪器烈度图,震中地区烈度可达8度,相当一部分地区烈度可达7度,给震中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四川位于中国南北地震带,是中国地震多发区之一。那么中国的地震多发区在哪里呢?
地震在地球上不均匀地发生。地球上有两大地震带,一个是环太平洋地震带,一个是欧洲地中海到南亚地震带。大多数地震发生在地震带。此外,板块内还有几个地震活跃区,即北美的落基山脉、中蒙大三角、伊朗和南欧。这些地区的地震活动比其他地方强得多,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大地震都发生在这些地区。
中国及邻区地震震中分布图
汶川地震后,著名的南北地震带分布在宁夏、陕西、甘肃、四川、云南。这条地震带位于中蒙大三角地震带的东缘。地震发生在南北地震带。中国还有哪些地震活跃区?最新发布的2017年中国地震分布图告诉了我们答案。活动区域还包括位于大三角西缘的新疆天山南北和帕米尔高原。此外,从辽宁到渤海的郯庐断裂带、中国北方的山东和江苏、山西地震带、台湾省和东南沿海地区也是地震活跃区。
中国地震参数区划图
以国家标准形式出版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已经标注了中国更大地震的可能性。加速度值一般是指10%的50年超越概率,也就是说50年可能会出现10%以上的加速度峰值。图中颜色的深浅表示地震可能达到的更大振动加速度峰值。这张图已经出了五代了,前几代都是用强度表示的。其实这个图也是中长期地震预测。看看这张图,你就知道你住的地方的地震风险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上加速度峰值在0.1以上的区域,一般位于6级以上地震的震源区,也称地震高危区。但是目前科学水平真的无法告诉你会发生多大的地震,以及地震发生的确切时间和地点。从这张图我们可以看到,四川宜宾处于高烈度区,这也是为什么这个地区会发生这样的中强地震。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每年,全世界大约有500万次地震。其中,每年发生6级以上地震数百次,7级以上地震约18次,8级以上地震每年约1-2次。3级以上浅源地震的人会觉得5级左右的地震会造成破坏。所以破坏性地震是小概率事件。我们已经介绍了中国地震和地震带的分布情况。如果生活在地震带或烈度区划较大的地区,发生地震的概率比其他地方大,特别是地震动区划图峰值加速度大于0.1的地方,要时刻想到地震灾害的发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最重要的是房屋要加固,满足第五代地震区划图的抗震要求,家具要固定。也就是说,要有灾害意识。
地震来临,公众要科学正确应对,不要轻信谣言。宜宾震区昨天和今天都有一些地震谣言,这在历次大地震后经常发生。如上所述,目前地震预测还没有科学突破,无法预测地震发生的准确时间和地点,更不用说准确时间了。如果发现这种关于地震预测的信息,那一定是谣言。不信也不要传播!
地震谣言
地震来了,更要记住一些避震的博客知识:
如何快速判断地震的距离?地震发生时,先上下颠簸,再左右摇晃,为近震;上下颠簸不明显,但以远震为主。震中距100-1000公里为近震,1000公里以上为远震。近震上下颠簸和左右摇晃的时差越短,地震离你越近,时差1秒8公里。比如你上下感觉10秒,然后左右摇晃,那么这个地震离你80公里。当然,震动越强,地震就越大。
地震发生时,要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这是避震的好 *** 。判断大地震时,避嫌原则是“蹲下、抱紧、遮挡”,即立即躲到桌子底下,蹲下、抱紧。如果在平房或者楼房的一、二楼,可以试着跑出去减震,但是要用枕头保护头部。如果是在高楼里,应该跑到楼顶。
躲避地震时,无论在哪里,都要尽量保护头部(用枕头、书包、坐垫等柔软的物体。).首先,迅速找到安全的地方,躺在地上,用鼻子呼吸,尽量降低重心。
平时还需要准备一个家庭防震红豆的博客包。紧急逃生绳、简易防护装备、锤子、哨子、收音机、手电筒、电池(定期更换)、瓶装矿泉水、压缩饼干、巧克力等饮料和食品(定期更换)要放在家庭防震包内;急救医疗用品,如绷带、胶带、止血带和个人信息卡。
我们应该时刻意识到灾难,做好防灾准备。在紧急情况下,我们可以挽救生命,减少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