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国土面积在世界上排名第三,从古至今一直流传着中国“地大物博”,但是唯独在水资源方面令人十分头疼。其实我国南方水资源可谓是比较充沛的,完全不用担心干旱的情况。但是在我国华北平原地区,耕地面积约占全国的40%,但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6%。况且我国粮食产量最多的省份第2到第6均是华北平原,贡献了全国35%的粮食。一直到2002年10月10日南水北调工程才正式被规划下来,光规划时间就已经花费了50年,一直到今天国家也仅仅完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以及东线工程,这期间耗费2500亿的南水北调工程到底多伟大?局长细细为你讲解一下。
首先我们了解下为什么我国南北水资源差距会如此之大?这就不得不从降水说起。我国的降水主要由东南季风带来,使得我国的年降水量总体上从东南沿海往西北内陆递减。而且由于华北地区人口城市众多、经济发达,用水量大。并且华北平原多为工业区,迅猛发展的工业让流经华北平原的黄河、淮河和海河一度成为全国地表水质量最恶劣的地区,最严重时几乎是“有河皆枯、有水皆污”。虽然俗话说“远水解不了近渴”,但是南边的水资源却能拯救北方的土地和人民,干渴的华北大地迫切需要新的水源。而千里之外浩瀚的长江,多年平均径流量约9600亿立方米,是黄淮海三河总径流量的近7倍。长江之水能否北上?人们怀抱着一线希望。然而,要建设一个跨越1000多千米的调水工程又谈何容易?南水北调工程的伟大之处可能深处南方的人无法亲身感受到,北方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一旦解决,关乎中华民族长远的发展。曾经徐启斌曾说“要想致富就得先修路”,这句话却是没错,但就工程来说大到线路如何布局、规模如何设置,小到渡槽什么结构、管道什么材质,论证了半个世纪后,工程的总体规划才正式出炉。南水北调工程一共分为东、中、西三条路线,干线的总长度达到4350公里,东线工程的起点在江苏扬州江都水利枢纽,而中线的起点在汉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库,供水区域则是河南、河北、北京以及天津这四个省(市)!
南水北调工程想要完好修建并非易事,从调水起点到黄河南岸,地面高程升高近40米。这意味着想要南水北上,必须实现“水往高处流”,直至水流越过最大高程点才可顺流而下,抵达天津或沿引黄济青工程奔向山东半岛。于是,仅东线一期工程沿线便建有34处站点、160台水泵共计13级泵站,这个世界最大的泵站群从扬州江都水利枢纽开始,将长江水逐级提升近40米,一路送至黄河南岸。而中线工程沿途需穿越大小河流共686条,为了确保输水水质安全,避免受到洪涝及污染的影响,一座座庞大的“水上立交”横空出世。在其中的27座大型梁式渡槽上,南来之水源源不断凌空而过,如同一条蜿蜒北去的“天河”。当初修建中线工程的时候,由于是南北跨越,沿途地区气候差异比较明显,在安阳以北渠段还出现冬季结冰的境况,为了不妨碍工程进度,建设部门就“冰期输水”寻找突破口:能够形成“冰盖”的渠段要控制沿线节水闸;不能形成冰盖的渠段,通过设置拦冰索、排冰闸以及分段处理冰块!就这一个方案的实施顺利解决冰冻问题!但对于中线工程来说,其中难度最高、规模最大的便是穿越黄河的穿黄工程。由于砂土中石英含量较高,工程人员只能依靠人力前后进出近400次,才在充斥着泥水的盾构机前端完成刀盘的修复和加固。
盾构机是一种使用盾构法的隧道掘进机最终,在大河之下穿行了500多个日夜后,巨大的盾构机终于在河道对岸重见天日。自此,南来之水终于跨越黄河天堑得以继续北上,最终实现了水往高处流。但是不光是工程技术方面的问题,我们知道只要有工程就一定会有污染,不出人意料,当时的工程沿线,黄河以南的36个水质断面中仅有1个达到地表水III类标准,有的断面污染物甚至超标百余倍,完全无法作为饮用水源。这意味着,东线工程必须在10年内达到全线III类及以上水质,才能满足通水要求。于是这10年内,山东超过700家造纸厂、江苏800多家化工企业皆因排放不达标纷纷关停。
而且在周围在即将被淹没的迁出地,每一村、每一户、离开原有土地的人们,将按照这些土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产值的16倍获得征地补偿款和移民安置费。他们将在一片陌生的土地重新建立未来的家园。当然在1967年丹江口水库初次蓄水时,“武当山”古建筑群也是其中一大难题,后来通过将建筑和宫墙将进行整体拆除,待地面垫高后再重新复原。而山门、东西宫门三座建筑,将从地面整体抬高15米,相当于5层楼的高度。在不久的将来,这片占地2.4万平方米的建筑群也将在全面加高的堤岸上恢复往日的模样。在南水北调
文章地址:https://www.dghbs.net/328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