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文房四宝,稍有点文史知识的中国人顺口就能答出来:笔、墨、纸、砚,这么简单的问题,还用问?
(相关资料图)
其实,没这么简单,在中国的文化史上,这里的笔墨纸砚,其实,还有不少讲究,今天说说这个讲究。
先说“文房”这个词,其实,在唐代的诗歌里已经提到这个词,由此可见,这个词当更早,至少当在南北朝时期,或者稍早一些的,文史气息最浓厚的魏晋时期,那个时候的文人与书家大量涌上历史舞台,算是一个鼎盛期,那个叫王羲之的大神就是这个时期的人,我们猜想,大致“文房”这样的词就起源于这个时代吧。当然,这里的文房专指文人书房,而上面说的笔、墨、纸、砚都是文房最不可缺的用具,因此称“文房四宝”。
其实文房用具除“四宝”以外,还有很多,笔筒、笔架、墨盒、臂搁、笔洗、镇纸、水丞、水勺、砚滴、砚匣、印泥、印盒、裁刀、印章、卷筒等等,也都是书房中的必备之品,但四宝在古代为必须用品,因此称“四宝”。
最早的文房四宝是特指的,比如:
在南唐时,“文房四宝”中的笔特指安徽宣城诸葛笔,就是出自南唐制笔高手诸葛氏之手的毛笔,诸葛氏制笔有术,技艺精湛,锋毫尖锐,外形圆润,铺下不软,提起不散。那个写了“春花秋月何时了”的南唐皇帝李煜的妻子娥皇生前专用诸葛笔,还特命名为“点青螺”,李煜的弟弟从谦也用诸葛笔,每枝笔酬价十金,可谓名贵,号为“翘轩宝帚”,据说,当时宣城特产的诸葛笔,笔头是用鼠须制成,故又称”鼠须笔“,想想,肯定不易,老鼠的胡须啊,想想,是不是很有弹性,又柔软。
南唐时“文房四宝”中的墨,特指的是安徽徽州李廷圭墨,当时的制墨能手奚超因为墨做得好,李煜就赐奚超姓李,皇家姓李,大荣耀,于是奚超的儿子就叫李廷圭,后因战乱全家迁到安徽歙县避难,李廷圭继承父业,以松烟、珍珠、龙脑、白檀、鱼胶为原料,制成的墨坚如玉,宫中用来画眉毛,据说墨磨到可以用来裁纸,而且非常节省,一块墨能用许久,李廷圭墨传之后世,贵如珍宝。
南唐时“文房四宝”中的纸,特指安徽徽州澄心堂纸,据记载,那个时候黟歙间多良纸,有凝霜,澄心之号,后者长达50尺为幅,自首至尾匀薄如一,称“肤卵如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李后主极力推崇这种纸,专门建房屋用来储藏这种纸。
南唐时“文房四宝”中的砚,特指的是安徽徽州婺源龙尾砚,制砚名石歙石的产地以婺源与歙县交界处的龙尾山下溪涧为最优,所以歙砚又称龙尾砚,还是那个后主李煜,他认为这种砚是“天下之冠”,第一次在歙州设置了“砚务”擢砚工李小微为“砚务官”,并“派石工周全之”,专门搜集佳石为宫中造砚,皇帝设置砚务官督采歙石,也只有这样的文采风流的李后主能干得出来。
到了北宋以后,“文房四宝”又有与南唐不同的特指,比如笔则特指宣笔(安徽宣城),墨则特指徽墨(安徽徽州歙县),纸则特指宣纸(安徽宣城泾县),砚则特指歙砚(安徽徽州歙县)、洮砚(甘肃卓尼县)、端砚(广东肇庆,古称端州)。
是的,打从北宋始,所谓的“文房四宝”其实已经不是“宝”,而变成了对书房用品的特指,所指的物品范围也大大扩大了,一是文人群体的增大,二是生产工艺的流传,这些都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到了元代以后,“文房四宝”中的笔,又加入了湖笔(浙江湖州),而原来的宣笔因为战乱原因有所衰退,这个时期的文房四宝中的笔,又特指湖笔。其他三宝,变化不大。
到了现代,“文房四宝”已经陆续用来代指“笔墨纸砚”这四种书房用品,并且完全走入寻常百姓家,中国邮政还专门为“文房四宝”发行过邮票,此时的“四宝”具体不再特指某种具体的“宝”了。
不过,做为一个书法或文艺爱好者,还是可以到以上所说的那些特指的“文房四宝”的原产地去看看,好的材料,有利于创作出更好的文艺作品。
文章地址:https://www.dghbs.net/327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