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新闻网-主流媒体,廊坊城市门户

环球资讯:为什么应激性心肌病更喜欢女性?控制情绪,失去易碎玻璃心

2022-07-18 15:44:10 来源:刀哥百科

一位中年大姐开车回家,不幸发生车祸。好在车祸本身并未制造太大伤亡,但是大姐却在当场因胸痛喊叫,随即出现疑似心梗和心绞痛的症状。紧急送往医院检查,确诊为应激性心肌病,而车祸就是初步诱因。大姐和家属都被这突如其来的“心病”惊出一身冷汗。我也很惊讶,毕竟若不是急救及时,很可能落下终身遗憾。

那么问题来了,应激性心肌病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何这么惊险?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应激性心肌病”是一种不怎么常见的心脏病,致病因素有很多,该病还有几个别名:心碎综合征,心尖球形综合征。对于应激性心肌病的发生机理众说纷纭,尚缺乏统一认识。不过大部分专家的一致推测是:心理或身体上的强烈应激会造成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体内释放大量的儿茶酚胺。研究发现,应激性心肌病的患者体内儿茶酚胺水平甚至比某些急性心梗患者体内的水平还要高,容易引起受儿茶酚胺介导的某些心脏毒性物质作用于左心室并产生局部损伤,最终使得心尖部收缩功能出现障碍而发病。

应激性心肌病的表现突出在“应激”上

一是发病突然,发病前往往有突出的心理应激或躯体应激情况,例如剧烈争吵、突然听到噩耗或身体创伤等。

二是一旦发病,其临床表现酷似急性心梗,心电图有类似急性心梗的变化,如ST段抬高、T波倒置及异常QS波等,因此极易被误诊为急性心梗或急性冠脉综合征。

三是患病人群以中老年女性居多。据日本相关研究报道,女性应激性心肌病的发病率是男性的6倍!

乐极易生悲

上文提到的精神刺激多数是消极的,“乐极生悲”则是其中的特例。我曾经接诊过一位赵阿姨,她80多岁高龄,平时有高血压、胸闷等症状。年前参加老年组广场舞大赛,带队拿了优胜奖。回到家摆放好奖杯,邀了小伙伴们一起“瞻仰”,相谈甚欢之际突然出现胸痛并放射到背部,老姐妹一看不妙又揉胸、又捶背,嘱托其赶紧躺下休息……

据赵阿姨回忆说当天胸痛持续了5个小时,第二天早晨醒来仍有胸闷、胸痛等不适症状,最后在家人的强烈建议下到医院就诊,最终确诊为应激性心肌病。好在赵阿姨比较幸运,她的病症不严重。但是时候想想,第一时间没有去医院也是非常不明智的!

这里有一些救急技巧告诉大家:

对于应激性心肌病,基本治疗原则同“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救治方法差不多,比如及时的吸氧、利尿和扩血管等。但是要注意不能使用强心剂,可以考虑给予能够减慢心率、减轻心肌收缩力的负性肌力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以及血管紧张素受体酶抑制剂和阿司匹林等。

有条件的需在医院积极进行冠状动脉造影,以指导鉴别诊断和治疗。患者经过治疗症状会逐渐得到缓解,接下来要通过随访以观察预后。患者停服药物的情况下无胸闷等不适,行心脏彩超显示心脏大小及功能正常,往往预示预后良好。

一般来说经过积极有效的治疗,应激性心肌病患者多数在发病后3~7天左心室射血功能基本恢复正常,3~4周后能够恢复至病前状态,当然恢复较慢的患者也需半年甚至更长时间。

为什么应激性心肌病偏爱“女性”?

研究发现,应激性心肌病90%发生于绝经后的妇女。诸如经济紧张、自然灾难、愤怒、重创等都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诱因,但仍有约30%的患者无明显诱因。当然,积极的情感也能导致应激性心肌病,不过相关的病例少之又少,赵阿姨是我了解的唯一一个此类病例。

由于绝大多数被报道的病例为女性患者,因此我们也考虑雌激素可能是影响该病发生发展的重要角色。目前已知雌激素有调节儿茶酚胺的作用,而绝经期妇女雌激素分泌相对不足,似乎也侧面印证了绝经期妇女容易发生应激性心肌病的症结所在。

应激性心肌病能够预警吗?

应激性心肌病患者多半会出现胸闷、心痛、背痛等一系列症状,这与某些常见的心脏病比如冠心病、急性心梗的症状很像,但细究起来也还是有不同的表现。

心梗患者发病前大都会有反复活动后胸闷胸痛等先兆,且多数有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和家族史等一至多项危险因素,心梗发作时一般也要持续半小时以上。而应激性心肌病患者的心脏病症状往往持续更长时间甚至一整天,且还可能伴有失眠、口干、出汗等症状,最最重要的是有应激病史!

※聊一聊

伟大的军事家拿破仑曾言:能控制好自己情绪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将军更伟大。和平时期,自然不需要我们扛着枪到前线打仗,最现实的问题是如何保持健康。然而,恐惧、疑虑、自责、压抑、愤怒、失望……种种负面情绪潜藏在每个人的身体里。研究指出,70%以上的人会遭受到情绪对身体器官的攻击,其中应激性心脏病更像是一个异类——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日常情绪的稳定显然更重要,能够帮助我们远离慢性病,所以,大家要做情绪的主人!

文章地址:https://www.dghbs.net/326574.html

关键词: 急性心梗 儿茶酚胺 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