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很多护肤品“成分党”而言,入手一款新的护肤品前,里面的成分表是必然要读的。成分表里面,有人关注是否含有刺激和致敏风险的防腐剂或香精之类的,但更多的人是关注这里面是否含有能够解决自己皮肤问题的有效成分。
【资料图】
随着护肤品行业的发展,为了吸引更多的消费群体,许多品牌的护肤品渐渐不想安于“护肤”这个本职工作,也越来越想把自己定位成能够解决皮肤问题的“功效护肤品”。而与之对应的,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靠某些功效性的护肤品把困扰自己许久的痘痘、痘印、瘢痕、色斑、红血丝或皱纹等问题都解决。
那么,在目前护肤品中添加的琳琅满目的功效成分中,哪些是真正有效的呢?以下我们来做个排位梳理。
维生素 A 及其类似物维生素 A 包括大家口口相传的 A 醇、A 醛、A 酸,在成分表中的具体名称包括类视黄醇、视黄醛、视黄醛乙酸酯、维生素 A 棕榈酸酯多肽等。A 酸是皮肤科常用的一类药物,包括维 A 酸、异维 A 酸、阿达帕林、他扎罗汀等,也是我们皮肤科治疗各种角化异常性皮肤病的“神药”,它们的作用毋庸置疑。而 A 醇及 A 醛作为 A 酸的代谢前体,具有与 A 酸类似的作用,但作用较微弱一些。在护肤品的众多功效成分里面,老大地位依然当仁不让。此类物质具有纠正角化异常、促进胶原增生、抑制色素生成和促进色素代谢及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等。
在日常护理中,对于轻度痤疮、淡化痘印、色素沉着斑、缓解光老化等方面,理论上都有一定的意义。但是此类物质都有一定的刺激性和光敏性,在使用含此类成分的护肤品时,一定要注意根据自己的皮肤耐受情况使用,并且要做好足够防晒。
考虑到孕妇使用 A 酸具有明确的胎儿致畸性,而 A 醇及 A 醛类产品在体内都可代谢成 A 酸,固不推荐备孕、妊娠及哺乳期的女性使用含此类成分的护肤品。
果酸及水杨酸之所以把这两个酸放在一起讨论,主要是它们目前已经是酸类物质的代名词,大家平时谈论的“刷酸”,基本上就是指的它们了。
果酸包括甘醇酸、乳酸、酒石酸、柠檬酸等,顾名思义,最开始是从水果蔬菜中萃取所得,但目前护肤品中主要是合成的或由细菌或真菌发酵而成。果酸具有松解和剥脱角质、促进角质层更新的作用,也可以刺激真皮层增加胶原蛋白和黏多糖的生成,从而增加皮肤厚度。果酸可以用于痤疮粉刺、痘印、瘢痕、色素沉着、毛周角化症 (鸡皮肤)、面部年轻化等多种情况的处理。
水杨酸是非甾体类抗炎药阿司匹林的类似物,具有促进角质剥脱的作用、抗炎的效果,由于它具有一定的脂溶性,还可以透过皮脂膜渗入到毛孔内发挥作用。基于这些特性,它不仅可以和果酸一样处理角化异常性疾病,在痤疮、脂溢性皮炎、玫瑰痤疮和头皮脂溢性皮炎诱发的头皮屑等问题上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果酸和水杨酸治疗已经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效果明确,因此,将它们排在第二位也是实至名归。
壬二酸壬二酸可以说是一个多面手。在皮肤科领域,壬二酸具有抗菌和抗炎的效果,是痤疮指南中证据级别高并强烈推荐的外用药,对于各类痤疮皮疹都有治疗作用。15% 浓度的壬二酸还被 FDA(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用于玫瑰痤疮的治疗。另外,壬二酸还有抑制络氨酸酶的活性,具有一定的美白作用,可用于一些色素性疾病的治疗,如黄褐斑、炎症后色素沉着等。正是因为壬二酸在临床上的多面效应,它同样是各种功效性护肤品的宠儿。但是相较于临床上一般使用的浓度为 15% ~ 20%,护肤品中浓度最高只有 10%,所以两者之间的效果差异有待高质量的研究对比。
相比护肤品中其他并没有多少临床应用有效证据的成分而言,壬二酸的作用着实是甩它们几条街的,所以这第三把交椅非它莫属。
氢醌和熊果苷比较关注美白成分的人士,对于氢醌和熊果苷这两个成分一定不会陌生。氢醌的学名叫对苯二酚,可以阻断色素合成过程中络氨酸酶的作用,是至今为止除了前面提到的酸类产品外,针对色素沉着效果最为特异也非常明确的成分了。目前皮肤科临床用 2% ~ 4% 浓度的氢醌霜或者含氢醌的复方制剂(如 FDA 批准用于黄褐斑治疗的一线药品 Tri-luma 霜,就是 4% 氢醌 0.05% 维 A 酸 0.01% 氟轻松)可用于治疗一些色素沉着性疾病。因此,氢醌的效果是确切的,不过它有一定的刺激性,而且浓度偏大或使用不当的话,有细胞毒性,有诱导局部色素脱失的风险,所以在护肤品中添加比较慎重。目前国内管控比较严格,但是国外还是有很多化妆品生产商会生产添加此成分的美白护肤产品。不管是药物还是含有此成分的护肤品,最好在皮肤科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
氢醌经过化学改良修饰之后就是熊果苷了,氢醌被“修理”之后牺牲了部分效果,但蜕变而成的熊果苷的稳定性、刺激性和安全性都要好很多,所以熊果苷被广泛用于美白护肤产品中,但是限定最高浓度不超过 7%。
在众多有“美白”特异效果的功效成分中,氢醌和它的兄弟熊果苷是目前证据最充足的,其他成分,如曲酸、氨甲环酸(传明酸)、维生素 C 都要往后靠一靠了。
化妆品工业发展是非常迅猛的,各种“功效”性成分层出不穷,护肤品们总是蠢蠢欲动想靠着自身的功效成分去解决一切皮肤问题,甚至代替药物,这是非常不实际的。皮肤科医生眼里护肤品中真正有效的成分并不多,以上列出的这些是目前证据比较充分的。当然还有很多成分有这样那样的“功效”,不过还是缺乏足够的临床有效证据支持它们上榜。
皮肤科医生的护肤课功效性的成分固然让一款护肤品看起来会更有吸引力一些,但要客观看待这些功效成分,因为添加到其中的成分本身相应的功效作用是偏弱的,且有一定的浓度限值,实际上其最终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对于面部的很多问题而言,就算是作用更强效的药物都有效果的“天花板”,更多时候需要配合药物、光电和注射填充等医疗美容(医美)手段 来综合处理才会实现较为理想的效果。所以切莫将自己对美好皮肤的所有憧憬,都放在各种功效性的护肤品上,导致过度解读和滥用这些功效成分。
主编:张建中
皮肤科学领军人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副主编:尹志强 钟华
点击下方链接,来上护肤课啦!皮肤科医生送给你的终极护肤指南!解读化妆品成分,了解医疗美容背后的原理,重塑护肤理念,与问题肌肤说再见!
文章地址:https://www.dghbs.net/326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