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左姗姗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每年全球大概有55000人死于狂犬病,即每10分钟就有1人因为狂犬病失去生命。
狂犬病是一种致命的病毒性传染病,病死率极高。人类感染病例中,99%是由犬传播的。狂犬病既可感染家畜,又可感染野生动物,然后通过咬伤或抓伤(通常是经由唾液)传播给人。
然而,公众对于狂犬病的认知却存在很多误解。下面笔者将带大家正确认识狂犬病、走出误区。
误区1: 家养狗不会携带狂犬病病毒近几年来宠物数量日益增多,人们不仅喜欢养宠物,甚至亲吻宠物。事实上,看似很健康的狗也有可能携带狂犬病病毒。虽然与狗亲吻致病机率并不是太高,但是如果我们口腔粘膜溃疡,那么就会有患狂犬病的风险。
另一方面,带狂犬病毒的流浪狗、野狗活动范围比较大,将病毒传播给健康动物的机率很大。所以说,家养犬、猫必须注射防疫疫苗。被家养犬咬伤或抓伤也要及时清理伤口,并及时注射狂犬病疫苗,才能防患于未然。
误区2:被除狗之外的其他动物咬伤不会患狂犬病以往大家一般认为只有被狗咬伤才有可能得狂犬病,事实并非如此。实际上,猫、羊、牛、老鼠等温血动物均有可能成为狂犬病病毒的携带者,因此不仅仅被狗咬伤会得此病,但凡被上面的动物咬或抓伤,都要及时进行伤口清理及接种狂犬疫苗,而且越早越好,必要时应接种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目前未见鸡和其他鸟类传播狂犬病病毒的报道,被鸟类咬伤或抓伤后不需狂犬病暴露处置,但要进行伤口处置,但有一种情况例外,就是鸡刚刚被带有狂犬病病毒的犬咬过。
误区3:狂犬病潜伏期有好几十年狂犬病潜伏期长短不一,潜伏期的长短一般和被伤者的年龄、伤口的情况、入侵病毒的毒力和数量等因素有关。一般为半个月至3个月,在潜伏期感染者没有任何症状,潜伏期长达十年、二十年的十分罕见,几乎没有。发病后常伴有低热、倦怠、恶心、恐惧不安,对水、风、声等刺激会有喉头紧缩感,最后因呼吸、循环系统衰竭而死亡。整个发病过程一般在一周之内。人一旦发病,死亡率高达100%。
误区4:给宠物打了疫苗就安全了给动物接种狂犬疫苗是普遍提倡的,但目前实际状况是动物疫苗的管理以及效果监测都还不完善。动物疫苗对每种动物的效果、起效的程度和持续的时间都无法保证万无一失。另外,宠物在室外活动时,难免会和其他来历不明的野狗或是流浪狗接触,就有可能被传染病毒。
误区5:受伤出血之后才有必要注射疫苗如果与动物的接触中被动物咬伤或是暴露了,应针对不同的暴露程度,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
皮肤的暴露程度分为三级:
1级暴露为接触或喂养动物,无需进行任何处置;
2级暴露的情况有裸露的皮肤被轻咬或是无出血情况的轻微抓伤,此种情况应立即处理伤口,并及时进行狂犬病疫苗接种;
3级暴露的情况有破损皮肤被舔触、粘膜被动物唾液污染及多处贯穿皮肤的咬伤或抓伤。
若出现3级暴露,除了按2级暴露处理外还应按照相关规定使用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只是和野狗亲密接触、被动物用舌头舔触(被舔皮肤破损),也可能会感染狂犬病毒。
如何预防狂犬病的感染呢?
正确认识狂犬病,消除这些误区,有助于控制这种传染病的传播。除此之外,我们还应重视狂犬病的预防工作。
防控狂犬病关键的就是做好预防处理措施。在被动物致伤后,应该进行及时、正确的伤口处理和正规有效的免疫接种,最大限度地预防狂犬病发生。
狂犬病的防治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为此我们都应努力做到:
定期为宠物犬、猫接种兽用的狂犬疫苗,不收养或接触来历不明的流浪犬、猫等动物,凡是发现患狂犬病的动物,都应立即捕杀。对患狂犬病动物尸体应焚烧或远离水源深埋(2米以下),不剥皮和食肉,从传染源进行控制。
如果不小心被狂犬病的犬、猫等咬伤,对伤口应立即用20%肥皂水彻底冲洗,然后用70%的酒精和碘酊擦几次。如有免疫血清,可注入伤口底部及四周。除非伤及大血管需要紧急止血外,可不缝合或包扎伤口,之后接种狂犬疫苗和应用抗血清。
需要强调的是,狂犬病是人类目前已知病死率最高的传染病。并且,目前对于狂犬病尚无有效治疗手段,一旦发病,100%死亡。
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有意识地避免被动物咬伤,对自己的生命负责,避免悲剧发生。
文章地址:https://www.dghbs.net/325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