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中有一种隐性攻击,攻击性被藏在我们依赖的亲密中,“内疚”就是那个不易被察觉的武器。
父母通过利用跟孩子的情感联系,让孩子服从自己,本质是一种情感支配,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负面影响。
“看,我多痛苦,都是因为你啊”“内疚式教育”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对应的概念:愧疚诱导(guilt inducement),指关系中通过让对方感受到内疚,使对方服从自己的意愿。
简单点说,“愧疚诱导”者的内心活动很可能是(可能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不管你有没有错,我要让你知错。
例如父母对孩子的控制。
如果只是打骂和讨好,都显得太“急功近利”,而引发孩子的愧疚感才会“事半功倍”,这是牺牲型父母最擅长的。
直接告诉对方:“你错了。”
这是一种侵略性较为明显的愧疚诱导,比如:
直接指控:“都是你的错!”“要不是你……”
责备:“你不应该这么做。”“你知道你做了什么吗?”
站在“正确”的一方提出质疑和要求:你真的就打算这么过下去吗?
“看,我多痛苦。都是因为你呀。”
这种方式往往出现在亲密关系中(父母、伴侣、朋友)。举个例子父母两人为了控制青春期叛逆的女儿,会表现出一些躯体上的不适:比如“心慌”。这样,不服管教的女儿因为感受到对父母的责任,就会乖乖待在家了。
拒绝接受补偿:就想让你欠我的。
这类“愧疚诱导”的形式是:不接受道歉和补偿。通过切断内疚的补偿机制,让对方的内疚感无法消除。
“内疚感”很消耗,它让你对自己充满不安和不满,必须要为此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心里才会踏实些。
孩子有一个作业要背,重复了很多次都没有记下来。
妈妈情绪有些失控,开始抽自己:“她每次到那个地方又说错,我就扇自己一巴掌。”孩子的表情变得惊恐。
妈妈惩罚自己的潜台词是:我这么痛苦,都是因为你背不会。她认为自己的负面情绪是因为孩子。
但其实,妈妈真正要处理的课题是:当我的孩子没有按照我的预期完成学习任务时,我会失控。在这里,“失控”是妈妈自己需要识别和处理的问题。
意识到这一点,当下一次妈妈要失控时,就能意识到:“哦,我要失控了。”然后想办法解决它:比如先停下来,让自己跟孩子都休息一会;比如寻求家人和老师的帮助。
“内疚式教育”,让孩子不敢快乐“内疚式教育”可能会给一个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因为负罪感“不敢快乐
很多研究都发现,负罪感会让一个人忽视自我需要,更难享受生活。
自我惩罚
读过《哈利波特》的人可能都记得里面的小精灵多比:每次感到违背主人意愿的时候,它就会惩罚自己。这就是“多比效应”:在内疚感驱使下进行自我惩罚。
认为在某个场合不该说的话、不该做的事,或本应做得更好的后悔中,都藏满了内疚感。
对父母产生不满和情感回避
一方用内疚感操纵另一方,对关系本身是一种伤害。但操纵者可能对此浑然不觉。
在一项调查中,33%的人表示,他们对那些使自己感到内疚的人不满,而只有2%的引发内疚者知道自己的做法导致了对方的不满。负罪感会抑制真正平等的沟通
当“负罪感”成为生活的底色,一个人就很难感受到心安理得的快乐。
“愧疚诱导”之所以常常很奏效,跟“内疚”这种情绪的来源有关,也就是说,“内疚”的背后,是一种对失去重要关系的焦虑和恐惧。
而家长的内疚感有两个十分常见的来源
一是忙于工作,不能每天抽出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或者允诺孩子的时间常常被占用,下班回到家看到孩子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控制不住开始发火,可是发完火内疚感上来了——想到自己没有尽父母之职,亏欠孩子太多,心一软刚讲完的话立即不算数了。
二是感到自身条件不好,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或者文化水平不高,或者经济条件不够好等等,虽然盼望孩子拥有那些好东西,可是觉得自己也没拥有,怎么能够强迫孩子有,内疚感上来,在孩子面前讲完的原则也不算数了。
虽然“内疚”是一种不太愉快的体验,但也包含着一些很珍贵的人类特质:它说明你有共情能力,可以自省,关心他人的痛苦,并愿意为之做出改变。
关键词: 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