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菩萨在民间有着极为崇高的地位,而人们之所以能够完整地认识观音菩萨,还得多亏了东晋鸠摩罗什译的《妙法莲华经》。此后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更让观音菩萨的形象自南向北深入人心。而观音菩萨原本的名字当为梵文,意译之后便成了“光世音”或““光自在”、还有“观世自在”等诸多译法,而民间流传最广的便是“观世音”和“观自在”两个名字。这两个名字的含义也有多种说法,不同的经文中都有不同的解释,妇孺皆知的是《妙法莲华经·观世音普门品》中说的“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也就是说观世音菩萨能观世间悲苦求念之音,并寻声而救度。所以说起观世音菩萨,便离不开救苦救难。故而旧时的民间百姓都会在其诞辰这天举行热闹浓重的活动,以表达崇拜与祈求。
值得一提的是,观世音菩萨在民间的形象多为女身,而佛教中的女神却屈指可数,这难免让人产生疑惑。其实在佛教产生之初,古印度同样有着男尊女卑的思想,所以佛教众神产生之时几乎都是男性的形象。虽然观世音菩萨的信仰崇拜出现较晚,大约在公元1世纪左右,也同样被这种思想所左右。
所以古印度最初的观音形象大多是威猛狰狞、令人敬畏的男性形象,即便是西汉末年传入中国,观世音菩萨依旧是以男性的形象出现,不同的是由于东西方审美的差异,威猛狰狞也因本土化而英俊许多。
到了唐朝,武则天称帝之后常以弥勒佛转世自居,弥勒佛也因此有女儿身的说法,观音菩萨的性别因此有了明显的转变。后来随着佛教失势,传教转向平民,各种与观音菩萨相关的故事也逐渐多了起来。诸如妙善公主舍身成道、马郎妇色诱渡人等等传说流传最广。可见观音菩萨的性别在民间已基本固定,加上观音菩萨慈善护生、救苦救难的慈悲心肠,女性的身份显然更为贴合,大众也更愿意接受。及至宋明时期,观世菩萨在民间形象中基本完成了性别转换。当然,佛经中的观音菩萨是正法明如来所化,具有三十二相,本身为无相之像,所以从神话的角度来看观音菩萨的性别显然是错误的。其实人们对观世音菩萨的崇拜都源于其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菩萨心肠,性别并无太大关联,这在观音菩萨诞辰时候的民俗活动中就能看出来,最为常见的就是“忌两样,做三样”。
农历二月十九据说就是观世音菩萨的生日,人们在这天礼佛烧香拜观世音菩萨的时候,首先忌讳的就是衣着暴露或奇装异服。观音菩萨端庄慈祥,礼拜之时更应当衣着端庄,“礼佛”之“礼”就是心诚最基本的表现和尊重。其次忌讳的就是大声喧哗,观世音菩萨观声闻声以救众生,大声喧哗既无诚心又干扰众生,无论是在家还是佛门都违背了“清净”的本意,如此一来,念再多遍也无济于事。
除了忌讳以外,观音诞辰当天还有许多庆祝或祈祷的活动,古时最为流行的就是放生。旧时的人们通常都会在这一天将从商贩手里买来的乌龟、活鱼带到水边或者寺庙的放生池进行放生,以表达自身的慈悲心,祈祷得到菩萨的保佑。其次便是举办生菜会,旧时的许多地区都会在这一天聚集村民举行生菜会,活动结束以后便各自购买生菜回家,寓意生财之兆。最后就是至今犹存的习俗,在观音诞辰这天,民间百姓便会为小孩戴上观音佩,希望观音菩萨能够保佑小孩平安成长。
总而言之,救苦救难和千处寻求千处应是观音菩萨深受民间崇拜的根本原因。而中国社会里的女身观音使得观音菩萨大慈大悲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无论是男尊女卑的旧社会,还是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被女性广泛崇拜与祈求的观音菩萨无疑是人们自身慈悲心的真实写照。
关键词: 观音菩萨